當新創(chuàng)刊的《商業(yè)》在第一期封面上醒目的寫道,“大前研一:Google是最好的圖書館”,大多數(shù)人似乎會認同這位因為在1975年撰寫《戰(zhàn)略家的思想》而知名的學者,但是當維客的技術概念悄悄露頭之時,大前研一的話很有可能顯得過時了
就如同沒有3D游戲,太平洋原住民詞匯Voodoo也不會被人熟知一樣,原自夏威夷語wee kee wee kee的縮減化英語wiki,如果沒有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1995年的突發(fā)奇想,也不會被人為創(chuàng)造出來。wee kee wee kee的原意是“快點,快點”,在1995年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為了方便社區(qū)群落方式的內(nèi)部交流,開發(fā)了一套名為波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工具,在建立這個系統(tǒng)的過程中,沃德•坎寧安突發(fā)奇想的創(chuàng)造了wiki技術。當wiki在2003年8月傳入國內(nèi)時,wiki被習慣性地譯成了維客。
實際上維客并不是一套復雜的系統(tǒng),它與博客在思路上大有殊途同歸的意味。博客完全是個人式的文字收集,博客的閱讀者仍舊是被動的接收信息,如果對博客主人的某個觀點不滿,最多也只能在文后附上幾句抵觸的評論,而在維客中,每個人既是閱讀者,同時又是書寫者。從技術角度上看維客不過是一套可以任意編輯的網(wǎng)絡白紙,任何人都可以在一段別人寫過的內(nèi)容上編輯加工,也能夠按照一定技術規(guī)則和文化脈絡組合模仿。《商業(yè)2.0》將維客形容為社群協(xié)作式寫作,在他們看來維客必將是群體性知識總結歸納的最優(yōu)化模式。臺灣地區(qū)維客組織管理員凌信路接受采訪時介紹說:“在維客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編輯別人的東西,自由開放的氣氛保持的很好,所有那些喜好搞惡作劇的在維客上都很規(guī)矩,他們生怕任何言辭冒犯了維客群體的開放共享氛圍。”所以在維客上你見不到刺刀見紅的爭論,也見不到任何網(wǎng)絡世界常見的爾虞我詐。
“維客簡直是天然的百科全書模式”,日本維客齡木久色在接受NHK采訪時說。實際上仿照國外Wikipedia的中文維客百科剛剛開張,整個維客百科系統(tǒng)完全就是一套百科全書的架構,任何人都可以對自己了解和感興趣的領域開新百科分支,并且把自己收集的資料書寫上去。維客李安科說道:“我作為骨灰級玩家在中文維客百科上添加了電子游戲的部分,并且書寫了不少的內(nèi)容,但卻陰錯陽差把名稱對應錯了,兩天后后悔不迭去修正時,卻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被別人修改過了。”而在維客百科上,對于“導演”一詞的解釋就前前后后被改了多次,最初的維客還按照《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說法:“把文學劇本搬上銀幕使其成為影片的主要藝術家”,但是沒過幾天,導演的解釋就被改成了“導演都是大流氓”。這就是維客的本色,是一個共同創(chuàng)作各抒己見的社區(qū),在維客的技術架構里面并沒有等級分明的權限設置,不會讓你注冊然后輸用戶名和密碼,也不會記錄你的IP。因為維客們都信奉沒有鎖的門是最不怕被撬的門,這句英國古代諺語。
正是因為維客能夠堅持自由、共享、信任和免費的原始精神信條,從2001年開始,英文維客百科已經(jīng)有了超過18萬個詞條,維客借助普通民眾的力量,還在不斷的擴增,信息詞條越來越接近6張CD容量的微軟電子百科全書了。而且維客對于新興詞語的反應速度也很快,正如楊百翰大學語言學教授賽弗•恰克在接受《商業(yè)2.0》采訪時所說:“維客對于語言詞匯的積累是空前的,被維客們歸納的知識在彼此間不停的共享。”除了在百科全書的成功之外,維客技術也被引入到商業(yè)領域,即將在納斯達克上市,且預估市值高達400億美元。Google內(nèi)部就是用維客系統(tǒng)溝通,甚至摩托羅拉公司也把維客引入到公司內(nèi)部的知識管理中來,《商業(yè)2.0》引述Google創(chuàng)始人拉里•佩奇的說法:“維客上涂涂改改的便捷非常適合現(xiàn)代管理制度下的職員交流,維客可以打破企業(yè)內(nèi)部各層隔閡,讓那些靠壓制手段來管理的主管們被群體智慧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