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地,青少年可以在網絡上扮演不同的身份,也會讓他們能夠按照自己愿意的方式獲得現實中無法獲得經驗。比如,不時被媒體報道的青少年網戀現象,事實上折射出的是青少年對成人男女關系的一種探索,這種探索更多是一種新奇的體驗,游戲的成分會更多一些。因此這種所謂的網戀甚至虛擬婚姻,與成年人的網戀有著本質的區別。而如果成年人用自己的理解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話,只會加深對孩子的誤解。如果這種誤解轉化為親子沖突的話,孩子反倒有可能向家長最不希望的方向發展,而這時候孩子的直接動機更多的是逆反家長,但客觀的結果可能是發生真正的早戀。
總之,虛擬關系和在線交往則幫助青少年獲得來自他人的認同,有的青少年就宣稱,網絡是“唯一一個我的想法和智慧受人尊重和重視的地方”。
不被認同最可能網絡成癮
在青少年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家庭和學校作為孩子主要的社會活動場所和組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家庭為例,能順利完成自我認同的青少年,往往和父母比較親近,他們的觀點和態度能得到父母的肯定,也比較快速地發展出獨立處事的能力。但很多中國父母都認為,滿足孩子的需求就是滿足他的物質需求,他們即使和孩子交談,也常常用命令、指導的語氣對孩子說話,不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或一味貶斥為幼稚。
青少年無法從家庭和社會中得到認同,就可能會轉向虛擬空間。曾經接受過媒體采訪的周揚,從高中開始沉迷網絡游戲,上大學后,每天玩游戲的時間在14個小時左右。當發現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后,周揚不顧父母的反對,做出了休學的決定。周揚說,自己以前較好的學習成績是父母強迫式教育的成果,他的內心并沒有感到快樂,所以他轉向網絡世界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國內學者付慧鵬等所作的研究也發現,網絡成癮兒童較少得到父親的理解、支持和溫暖,父親的教養方式粗暴,懲罰過多,孩子的正當表現和要求較少得到父親的認同和滿足,而且母親與父親有著相似的不當養育方式。
網絡成癮的研究者越來越傾向于認為,網絡成癮可能是一種為了應對情緒問題而衍生的次級疾病,可能是一種取代了賭博、酗酒、吸毒,而以網絡這一后現代生活方式來呈現適應不良的行為組合。對青少年而言,網絡成癮多數是青少年在尋求自我同一性過程中出現困難的一種行為表現。因此,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矯治也應該從這里入手,著眼于幫助青少年解決自我認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鼓勵親子間平等雙向的溝通,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保護他們的自尊,同時鼓勵孩子發展現實中的同伴關系,社會各界也應該在現實生活里為孩子多創造一些可控制的機會,如課外的社會活動等,讓他們進行健康的自我探索和嘗試,順利地完成青少年階段的心理發展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