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出現了一個名字為“蝸牛哥”的網絡名人,說是名人,其實也算是笑談。因為,相信他本人根本就不想以這樣的“面目”被大家知道和談及。網上一組“蝸牛哥扛屋回家”的圖片,道出了他內心沉重的苦難。有誰知道,“蝸牛哥”背后有多少讓人心酸又無奈的故事?
11月29日,在廣西梧州市南梧二級公路藤縣路段,記者遇到了劉齡潮和他的房子。相對而言,他今年制作的房子遠比往年的漂亮:半圓形的房子,框架是竹子搭成,外面覆蓋著幾層雨布和床單,還綁滿了五彩繽紛的彩帶和塑料花,牢固而漂亮。
當時,他正挑著一個綁著三五個編織袋的擔子走在前面,他的房子靜靜地在他身后“等著”。走了約100米之后,他放下擔子,回頭,鉆進房子,一彎腰,房子就被他扛了起來。他的腳步沒有絲毫停頓,不一會就超過了擔子。又往前走了一段路之后,卸下房子,再次回頭挑起擔子,去“追趕”房子,如此反復。
劉齡潮極少說話,即使沿途總有路人對他和他的房子投以好奇的眼光,或者走過來拍照,他也不理睬,只有擔子和房子對他來說才是最重要的。這間房子不大,約2米長,1.5米寬,1.8米高。房子里的“設施”很齊全:有水桶,有鍋碗瓢盆,有被褥、雨傘、錢包、玩具,甚至還有一尊“芭比”。
劉齡潮說,房子是他自己造的,遮風避雨的效果非常好,“下雨天也能走,走慢一點而已”。這已是他徒步扛房子回家的第6個年頭,房子也做了n個,之前有幾個扛回了家,有一個還被人以100元的“高價”買走了。
再慢也不“搭便車”
“家徒四壁”的劉齡潮非常自強,拒絕接受任何人的幫助,哪怕是記者遞過去的一瓶水,一根煙。“我自己有煙”,說著拿出一包市價為10元錢的香煙,拿了一根抽起來。
擔子上捆綁著幾個鼓鼓囊囊的編織袋,袋子外還綁著幾個廢舊塑料瓶。當劉齡潮空手往返于擔子和房子之間時,他總能在路上撿起一些東西。有時是塑料蓋,有時是空瓶。
“(廢舊塑料)一斤能賣2塊多,可以換來一斤大米了。”這兩袋廢舊塑料瓶是劉齡潮路上花銷的來源,而另外的編織袋里,裝的是炊具和大米。每天早上,他會煮一鍋白粥,足夠他一天吃喝了。
劉齡潮的肩上,因長時間挑重物磨破了皮,還起了厚厚的繭。他說,自己南下打工多年,幾年前,萌生了做個房子扛回家的想法,因為“家中泥房已不能住人了”。每一次,都要在路上耗費好幾個月。這一次,他是從梧州出發,目的地是潭頭鄉龍城村的老家。從藤縣到融安縣,他還得走400~500公里,可謂是千里獨行。
帶著房子走不快,一天約走15公里,但他拒絕“搭便車”。“為什么不把房子丟了,‘輕裝上陣’?”面對記者的疑問,劉齡潮搖搖頭:“這就是我的家,到哪里我都要帶著它,守著它。”
前兩年,曾有不少記者、網友在梧州、柳州及看到劉齡潮和他的房子,并做過大量的報道,劉齡潮和他的房子也就“紅”了。路上不時有車輛停下,對著劉齡潮的房子拍照。甚至有人專程尋來,非要和他合影。
然而,劉齡潮并不知道自己和房子已經出名,反而很不習慣和這么多人親密接觸,一直以來,他的回家路上只有他一人。
“蝸牛哥”的命運讓人瞠目,但是這個世界上像他這樣的人肯定也不在少數,個中原因需要我們每個人捫心自問。也希望有志者,當你還在夸夸其談資本主義何其好的時候,能夠伸出你的手來,幫幫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從點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