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當天該做的事情總要拖到明天、后天甚至下個星期,雖然心里著急,可行為上卻總是拖拖拉拉的,進度很慢,不到最后時刻就積極不起來,直到實在拖不下去了才臨時抱佛腳,就像是開學頭一天,才拼命補假期作業的小學生。美國德寶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約瑟夫·法拉利給了他們一個專有名詞———“慢性拖拉癥患者”。在他看來,做事拖拉其實是一種“心”病,或者說,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法拉利教授認為,慢性拖拉癥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激進型”拖拉癥患者,其特征是自信能在壓力下工作,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以尋求刺激。另一種是“逃避型”拖拉癥患者,這類人通常對自己缺乏自信,因害怕做不好事情而遲遲不肯動手。
這種慢性拖拉癥最常發生在大學生中。由于交作業的時間跨度較長,很多學生總是要熬到最后才動手,這其實是慢性拖拉癥的典型表現。這種毛病乍看起來沒什么了不起,似乎只要下定決心就能很快克服,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法拉利教授發現,這種毛病遠比人們想象得復雜和普遍,而且克服起來難度很大。做事拖拉作為一種不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對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從小處說,使我們不能按時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有時把事情拖到實在不能再拖,即使趕在最后把任務完成,質量也根本無法保證;從大處說,會使我們形成懶散消極的性格,創造力也會大受影響。
對于慢性拖拉癥,最好以預防為主,時常檢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警惕拖拉癥的發生。而一旦發生,根據法拉利教授等人的研究,治療要早,在學校期間就改掉拖拖拉拉的習慣,是最好的選擇。“成功大學生活攻略”作為改掉拖拉習慣培訓課程,在美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方法通過簡單的技巧,嚴格規定作業完成期限,使學生們養成不拖拉的習慣。普通人只要設定比較詳細而適當的行動計劃,并嚴格按計劃執行,改變慢性拖拉癥也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