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銳職業顧問調研中心在對京、滬、穗、深四地2000名白領抽樣調查后顯示:65%的白領對工作持有一種吝嗇付出、小富即安的心態。他們的口頭禪是:“工作不要辛苦,加班不要太累,薪水要容易拿。”可銳首席職業顧問卞秉彬先生認為,這種心態雖然可以讓人心安理得,感覺舒服,但長此以往不容易取得事業的成功。
卞秉彬先生介紹說,此類人薪水大多月薪在3000―4000元,80%屬于中低層職業白領,工作年限一般在3年以內。他們重視投入與回報的性價比,對投入吝嗇,對回報也不抱大的期望。
既受社會風潮,也受逆反心態影響
這種心態的形成有社會大背景的影響。現在社會的潮流是物質享受主義,人們的價值觀在多元化,以前崇尚的“用勤勞贏取更多”的生活態度,正受到年輕人的挑戰。年輕人更追求效率、效益,喜歡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最劃算的途徑去達成目標。于是,令他們覺得繁瑣、無謂的準備工作與積累階段受到輕視。這就違背了職場發展的規律,導致不可能達成想要的目標。
第二個原因是青年人的逆反心態。近年來,職業競爭壓力逐漸增大,持續的緊張在激起人們抗壓能力的同時,也在積蓄著叛逆的情緒。于是,青年人偏不要像老板標榜和鼓吹的那樣,他們要讓自己活得舒服、實在。
還有一部分剛剛參加工作兩三年的高學歷人群,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信奉儒教的“中庸之道”和道教的“無為而治”、“無為無不為”,講究生存與生活意志(即感受)的平衡。他們重視對生活的體驗,因此表現得不像傳統的“一定要成功”的樣子。
對此,卞秉彬先生認為,這種職場生涯波浪式發展的低谷現象,是可以理解的。至少,它在某種程度上是青年人疏解社會壓力的出口;人們有權利選擇多元的價值觀,是文明進步的表現;同時,也是一種傳統中國文化思潮的回歸。但其不利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過多沿襲了迂腐的價值觀,把這種思想當作怠工的借口,沒有培養競爭的意識。
如何破解這種職業心態
卞秉彬先生認為,有這種心態的年輕白領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目標:物質上,比如今年拿2000元月薪,那么明年希望能拿到多少?不要想能加薪就加,不能加就認了,而不知去想辦法,去努力。精神上呢,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要有個目標。
其次,要有成熟穩定的價值觀系統,比如早晨很累想睡個懶覺,覺得舒服是最重要的,但等到看到同事漲了工資,心里就不爽了,怪自己“命不好”,想跳槽,這樣價值判斷標準隨意變動,始終都是讓外界主宰著自己的行為與情緒,而不去想主宰自己。這是典型的忘記自己的需要,只想逃避壓力的行為。要明確自己喜歡的生活狀態,明確怎樣的價值觀才能保證自己有這樣的生活狀態。
第三,要擁有有價值的生活方式。對自己有個心理暗示:我是什么樣的,我應該怎么樣;然后制訂時間管理表,幾點做什么;接著進行行為修煉,怎么做,什么時候獨立判斷,什么時候合作、行動;然后使之成為自己的習慣。
最后,用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句話作為結束:完全放任與完全拿起,都是一種迷信。青年人面對職業競爭同樣要有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