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詢室,郭莉雙眉緊鎖、坐立不安,一字一句地吐露藏在心底的壓抑。
“馮睿(丈夫與前妻的兒子)剛回來那會兒,由于數學成績不太好,我便主動承擔起輔導他的責任,其實是想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可他在鄉下被姥姥寵慣了,做事總是拖拉、磨蹭,對我布置的作業也是應付了事。有時,他說自己要做作業,可只要我一轉身,他就上網或是干別的,還不許我說。
有一次,我見他正在打游戲,就說了他幾句,他馬上頂撞我,說不需要我管,他又不是我兒子。這讓我非常氣憤,本來我就不喜歡他。更可氣的是,當我把這件事告訴馮斌時,他卻說出一句令我意想不到的話:‘這日子你愛過不過,你要覺得過不下去你就走。’孩子的話深深刺傷了我,丈夫也說出這樣的話,更讓我難以接受。
從那時起,雖然我依然照顧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可心里卻越發無法接受他。我一看見他就覺得自己很委屈,像有根刺扎在心里一樣難受。我越來越煩他,恨不得他馬上從我的視線消失。于是,我故意讓他難受。比如,作業寫了一遍,我會讓他寫第二遍、第三遍,直到我滿意為止。結果,他對我越來越憎恨,從來不叫我一聲媽。”
“其實,我也知道孩子沒什么大錯。盡管他說出那樣的話,可小孩都是無心的,我不能跟他計較。但是我又很矛盾,現在只要一看到這個孩子,我就覺得生活沒有希望,活著沒有意義。可我這些話不能對任何人說,因為我的朋友、同學、還有父母都不知道我老公是再婚的。在她們看來,以我的條件可以嫁一個很好的男人,但我卻選擇了一個條件很差的男人。我的圈子里都是很現實的人,我怎么敢對他們說我老公還有個孩子呢?而且我自己也覺得做后媽很丟人。我怕人多的地方,我怕同學聚會,我怕別人知道我是后媽。我是不是很壞,怎么會這樣對待一個孩子?”她喝了一口水,把問題拋向了我。
我沒有直接回答郭莉的問題。她與孩子的矛盾實際上是眾多離異重組家庭都會面臨的問題,要想磨合好,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而磨合的過程,最需要的是愛人的配合。所以,我請她再詳細說說和丈夫的婚姻狀況。
沒有責任感的丈夫VS蒙在鼓里的父母
郭莉談到丈夫時,臉上并沒有表現出幸福,反而低聲抽泣起來。郭莉說,結婚后,她和馮斌的感情越來越差。馮斌最大的樂趣就是上網,只要有一臺電腦和一根網線,他可以一整天不出門。現在,夫妻倆的相處模式一般是:馮斌玩電腦,郭莉做家務。馮斌不斷地對郭莉說,只要不打擾他上網,每天做好飯、打掃好衛生就是好老婆。有時郭莉抱怨幾句,馮斌就會不耐煩地說:“誰家不是老婆做事?當年是你自愿嫁給我的,這日子你愛過不過。”
丈夫的話仿佛是冰冷的劍直抵心尖,郭莉被深深地刺痛了:“我是家里的獨生女,我從來不做家務活,但是現在我做了這么多,他還不滿意!”奇怪的是,結婚前,馮斌對郭莉十分呵護,為什么婚后卻做起了甩手掌柜,而且對她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郭莉說,丈夫之所以這樣,很大原因是從小的環境造成的。10歲那年,馮斌的父母離婚了,16歲,他被送去部隊。退伍后,他沒地方住,也沒有生活來源,所以草率地結了婚,想找個人照顧。可是前妻并不是對丈夫千依百順的女人,倆人很自然地離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