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沒有過熾熱的青春,誰沒品嘗過同窗離別之“傷”。當校園光陰為社會的雜沓聲逐漸逼近,作為“過來人”憶起同窗離別那一刻,尚且眼角不禁一陣熱涌,更何況在校的“親歷者”呢!“最后的晚餐”必定是一場悲喜交織的狂歡,然而今天卻引來爭議。何故?兩個字:“裸別”。
試想“裸別”的主角若是一幫農民工兄弟,還會有如此的口水風暴嗎?梁山好漢赤身露體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豪爽的表現。而我們的文化中,讀書人的形象是“知書達理”、“謹言慎行”,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居然赤裸上陣,顯然是“斯文掃地,不成體統”!
但是,筆者以為大學生一脫,不僅僅是肉體的“走光”,更是其精神世界、內心世界的“曝光”。誰都知道現在是經濟“寒冬”時期,大學生的就業形勢異常嚴峻。不少大學生應聘的企業面臨倒閉危險,致使有些大學生剛就業就失業。為了“突圍”,政府雖然出臺了很多幫助大學生就業的政策與措施,但效果并非立竿見影。
與此同時,大學生雖然面對“現實”,放下“身價”,選擇諸如“船娘”、“男保姆”之類與其所學風馬牛不相及的職業,但其內心又是何等的苦悶和矛盾。有道是一醉解千愁,于是便上演了畢業之際,大學生借散伙飯“裸別”、“摔砸公共物品”等極端的發泄行為。
雖然這是個例,但從側面反映出當下大學生面臨的不僅僅有“就業困境”,更有“精神困境”。面對這“兩個困境”,大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社會給予的就業幫助、扶持,更需要精神上的一碗“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