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得詞。單身男女在全世界人群的比例在逐漸升高,單身的原因有很多,有自身問題也有客觀問題。單身男女們為什么遲遲等不來自己的真命伴侶?據調查,越來越開放的性觀念或許是主因。
性觀念開放是男女單身的主因
張某某,一個事業小有所成的70后,時常背著一個阿瑪尼的男包,工作太累了就想著去香港度假的男子。初戀至今,“女朋友”走馬燈一般更換。每天下班先回家睡覺,然后夜間10點準時等來一群單身朋友的電話,到昆都、翠湖尋找“獵物”。
深夜,從燈紅酒綠之所帶一名有眼緣的女性朋友回家,或者開房。“從來不接吻!”這是他所謂的對愛忠貞的習慣。
他快樂嗎?“其實傷害別人的同時,傷自己最深!”這是他對自己這種狀態無奈的評價。
“未婚人士享受已婚待遇!”一句玩笑,內涵深刻。白天,忘我地投入工作,入夜,轉身成為單身貴族,享受生活和性的雙重自由。昆明,多少男女正越來越遠離婚姻?
2011年7月19日,在廣東省婦聯舉辦的“華人社會和諧家庭論壇暨第九屆全國家庭問題學術研討會”上,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陳亞亞在其論文《都市單身女性生存狀態考察》中指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四次單身浪潮已經出現,主動“奔單”者明顯增多,而其中性觀念的開放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這不禁讓人懷疑,“第四次單身潮”是否真的來臨。
性觀念開放是男女單身的主因
單身女:現實比感情重要
中國內地曾經出現過幾次單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響所致;20世紀70年代末,知青為了返城紛紛離婚,引發了第二次單身潮;20世紀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引發傳統家庭觀念的轉變,第三次單身浪潮來臨;到了20世紀末,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女性自主意識的提升,第四次單身浪潮逐漸顯現,如今,這種浪潮更明顯了。
“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次‘單身潮’至今,這股風潮幾乎每20年就會爆發一次。”昆明市社會科學院所長高軍注意到,過去的“單身潮”總是在一個特殊的社會背景下階段性地爆發,但這次的單身潮則可能持續更久的時間,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單身的行列。
與以往不同,此次單身潮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有文化、有經濟實力的白領階層,女性尤多,這一人群的擇偶觀、婚姻觀、家庭觀已發生變化,可以為了享受生活而主動選擇單身。
“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認為結婚并不是生活唯一的選擇,可以有婚姻,但婚姻不是必需品,如果不合適,單身會比結婚更好。”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人們不斷接受著外來的新事物,在開放的同時卻日漸自我封閉。尤其是工作壓力大、學歷高的白領群體,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去考慮擇偶問題,女性更甚。
現代型社會的一個特點是“快餐化”,而快餐化的一個特征就是浮躁,每一個人交往的圈子都很大,每天都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但對每一個人都缺乏必要的耐心,總是目標明確地快速選擇交往對象,缺乏足夠能培養出感情的耐心。
自由是單身的名片
30歲的盧雯名片上印著昆明某房地產策劃公司首席策劃,她的那些評論男女關系的刻薄小論調,和隨時可以背包旅行的灑脫姿態,讓人很容易猜到她的單身。
“其實我做事是很有計劃的。”盧雯說。幾年前,她就計劃30歲前要在單位里爬到什么地位,35歲前要生一個孩子,40歲的時候辭職養老,然后到處游歷。在她的人生規劃里,沒有男人的影子。
“生活為什么非要兩個人一起過?生活是屬于自己的。再好的兩個人始終都會有步調不一致的時候,會有摩擦,我不喜歡爭吵。這是消極的想法。”盧雯說。
單身男:單身有利于發展事業
在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主動或被動選擇單身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男性也開始為了事業主動選擇單身生活。
諾貝爾獎得主加里·S·貝克爾說:“當‘合伙’的預期收益超過保持獨身或繼續尋找配偶所擔負的成本時,個人便會選擇結婚。” 那么,當‘合伙’的預期收益小于保持獨身或繼續尋找配偶所擔負的成本時,個人便會選擇單身嗎。當然,人們選擇婚姻不會這么理性地去計算成本和收益的。
在現代社會,“工作、生活壓力導致人們選擇單身也比較明顯”,結婚意味著買房、買車、生孩子、過日子,這種金錢方面的壓力比社會評判的壓力具體得多。這就像風險投資,每個人都在計算成本與收益的問題,能否承擔婚后的壓力,與目前的生活質量相比會損失些什么。
“所以有的人不敢結婚,有的人則認為只要自己能過好,寧愿舍棄婚姻。”結婚是個美好的設想“我已經計劃過很多次自己什么時候結婚,但每次計劃都失敗了,所以結婚只是一個美好的設想。”
37歲的張某某自嘲地說道。其實他身邊不乏想與他共赴婚姻殿堂的人,用張宏的話說,只要他愿意,很快就能結婚。
張宏不覺得自己是“鉆石王老五”,雖然他在國有企業里身居高位,在鬧區有一套很大的房子,有輛屬于自己的轎車,3年前每年的零花錢就能達到十幾萬,沒結婚全因沒有遇到“合適的”。“四好”女性是張宏心目中的理想伴侶,即“相貌好、學歷好、氣質好、工作好”,雖然身邊的朋友都勸張宏適當降低要求,但他覺得自己的要求很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