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底浦斯情結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沖動力為核心的一種欲望,亦稱“戀母情結”。此說來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傳說底比斯國王拉伊俄斯受到神渝警告:如果他讓新生兒長大,他的王位與生命就會發生危險。于是他讓獵人把兒子帶走并殺死。但獵人動了惻隱之心,只將嬰兒丟棄。丟棄的嬰兒被一個農民發現并送給其主人養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個青年并發生爭執,他被青年殺死。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
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謎。被比斯人民推舉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來底比斯發生瘟疫和饑荒,人們請教了神渝,才知道俄底浦斯殺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雙眼,離開底比斯,四處漂流。根據這個故事,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把以本能沖動為核心的一種欲望稱為戀母情結也就是“俄底浦斯情結”。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主要由本能構成。人的基本本能有兩種: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自我本能與個體保存有關,性本能與種族繁衍有關。為了個體的保存,每一個人都必須吃飯,因此從自我本能分化出食本能。
孔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說:“食色,性也。”光是吃飯還不夠,當遭到人身攻擊時,還要奮起反擊,于是自我本能一變而成攻擊本能。對于食肉動物而言,食本能和攻擊本能是統一的,都與口腔有關,它們的牙齒既是嚼食物的工具又是戰斗的武器。性本能和食本能有利于生,合為“生的本能”,攻擊本能具有破壞性,可導致死亡,故稱“死的本能”。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屬于弗洛伊德的早期本能理論,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屬于后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