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像這樣沉迷微博的網友遍布網上。近日,新浪微博平臺突然出現系統故障無法使用,好多網友立刻有了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心里空落落的”,沒有微博的幾個小時,他們“除了一直刷新、發呆,其他什么事都干不了”,對于這種狀態,有人開始質疑,是“沒有微博我們的生活就不能正常繼續了嗎?”
某網站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300人中,有78人(26%)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微博;有45人(15%)出門在外使用手機,隨時隨地發微博,上廁所也不耽誤;而有18人(6%)每天發微博10條以上;有84人(28%)至少每天上1-3次微博;只看微博不發言的有21人,有空才上微博的42人;不知道微博的僅12人。
“為什么我們不可抗拒地按動手指?不舍晝夜、目不轉睛地刷新屏幕?因為微博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一不小心發個照片,就可能成為‘微名人’,讓習慣被忽視的自己歡欣雀躍;一不注意提個問,話題就可能成為討論的焦點,發現自己也可以向世界輸出思想;一不留神說句話,回帖就可能成為某某名人微博的沙發,與明星‘親密接觸’。
“微博就像從虛擬世界中伸出一雙大手,將我們緊緊抓住,讓人感到‘我博故我在’,進而沉醉其中。”有網友如此道出“微博控”們的成就感。
近來,繼網癮成為熱議的話題后,微博成癮也為人們所矚目。對于什么是微博成癮,心理學家解釋,根據2008年11月8日出臺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如果個人平均每天用于非工作學習目的連續上網超過6小時,且符合以下癥狀標準超過3個月,即為“網絡成癮”,主要表現為對網絡的使用有強烈的渴求或沖動感;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出現周身不適、煩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反應。
心理學家指出,成癮標準也要在以下5條至少符合1條:為達到滿足感而不斷增加使用網絡的時間和投入程度;使用網絡的開始、結束及持續時間難以控制;固執地使用網絡而不顧其明顯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網絡使用的危害仍難以停止;因使用網絡而減少或放棄了其他興趣、娛樂或社交活動;將使用網絡作為一種逃避問題或緩解不良情緒的途徑。“每日上微博6小時,且符合以上癥狀標準超過3個月,即為微博成癮。”心理學家還給出了更為明確的判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