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求取免費的午餐。
這個世界原本沒有免費的午餐。
不懂得這一點,與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條相關。
人們并不愿意給不相干的人提供免費午餐,然而,事情反過來針對自己時,往往就不明白道理了。別人有成就了,我應該分享。別人有錢了,我應該沾點光。別人有名聲有地位,似乎都該瓜分。孰不知無功受祿、不勞而獲古往今來都令人厭惡。
心中生出求取免費午餐的念頭,常令人生萎縮、心靈低劣,沒有出息。
有的人即使沒有索取免費午餐的行為,但同樣的心理活動連綿不斷。各種各樣的嫉羨和天上掉餡餅的白日夢充斥大腦。與之相關的諸多不平衡與惡毒的攻擊性更使他備受折磨。
放下索取免費午餐之心,就多了清靜和坦然,也多了自信與奮進之心。
四,己所欲而推及于人。
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進一步就該懂得己所欲而推及于人。
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強加給他人。
自己渴望的事情,要想到他人也可能渴望。
做到了這一條,人生狀態就相當高級了。
當你渴望安全感時,就要理解他人對安全感的需要,甚至幫助他人實現安全感。你渴望被理解、被關切和愛,就要知道如何力所能及地給予他人理解、關切和愛。
給予他人理解與關切,會在高水平上調整融洽彼此的關系,也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好狀態既來自于對方的回報,也是自己“給予”的結果。
善待別人,同時就善待了自己。
朋友們不妨將最希望從他人那里得到的態度一條條寫下來,捫心自問,而后便會想到別人同樣有這些希望。
在這些條款上對他人慷慨大方,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