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天生喜歡苦難與挫折,但能夠正視苦難,選擇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用一種“正念”來增強心理彈性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現在的孩子心理抗壓能力太差,一次失利的考試競賽都能引發一連串的自我懷疑與挫敗感。
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 如果學生掌握了正念技能(即能夠保持非評判性態度,即時地認識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感覺),就能夠迅速從遭遇學術挑戰的挫折中振作起來。根據這項研究,與其讓失敗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去,更理性的人能很快忘記這些小挫折,并繼續保持對自己的信心。
“人們每時每刻都有可能面對逆境,”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咨詢/學校心理學課程的博士生和該研究的首席作者亞當·漢利說,“我們感興趣的是正念是否有助于塑造學生的彈性心理,發現考驗和磨難中的意義,特別是在教育方面。”
在這項研究中,有243名學生上報了他們正念心理的自然水平,然后學生還需要完成一份15道選擇題的測試,主要是常識性知識的考察,如“奧林匹克旗子上有幾個環?”或者“自由女神像哪只手舉著火炬?”
不管他們的實際表現如何,所有的學生都會被告自己只回答對了八個問題,得53分。在聽說了自己不及格的消息后,研究人員還會問他們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即“他們自信能迎接挑戰的能力。”漢利說道。
結果表明,更具有正念心態的學生在經歷失敗后會表現出相對多一些的自信心。但正念到底是怎么幫助人們從消極事件中更快恢復的呢?研究人員也進行了積極重估,即測查被試*將壓力生活重估為“無害” “積極”或者“有益”,三個選項上的偏好。事實證明,正念心態的人會更容易以積極的視角進行重新評價,從日常生活的逆境中尋找意義,從中受益。
也就是說,“更具有正念心態的人更容易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因此即使經歷失敗也依然能保持強大的自信心。”漢利說。
另一種關于正念力可以幫助我們克服自身缺點的觀點,是由2015年歐洲的一項研究提出的,該研究的目的是調查正念冥想如何影響我們對自我批評的反應。在這個實驗中,22名經驗豐富的冥想者(接受過冥想訓練,并至少持續一年按時練習),和22名非冥想者被要求從一系列自我批判和自我贊揚的詞語中,各自選出適合描述自己的形容詞,如“沒有吸引力”或“有吸引力”,“不誠實”或“誠實”,“愚蠢”或“機智”。
之后,被試要在磁共振掃描儀中觀看自己選擇的正面和負面的詞,每個詞前面都加上了主語:“我太……(自我批評的話)”或“我非常……(對自我贊揚的話)”。每看到一句話時,被試都必須專注于自己的情緒反應,此時他們的神經活動會被記錄下來。在看完每組形容詞后,被試需匯報自己當時的心情。
結果表明,冥想者在觀察自我夸獎和自我批評的語句時,通常其參與情緒處理的腦部區域(如杏仁核)會表現得更加活躍,這表明他們充分感受到了這些負面情緒。然而,根據他們的情緒評級結果,僅僅幾分鐘之后,這些正面和負面情緒對他們的情緒影響就會明顯小于非冥想者。
研究人員稱,這很可能是由于在接受過冥想訓練后,增強了其情緒平衡能力的結果。換句話說,冥想者能夠以更超然、波瀾不驚的心態反思自己的優缺點;他們可能更容易接受,也不會過多去調節自己的情緒反應。這種現象就很可能使研究人員觀察到活躍的神經系統活動與較弱的情緒反應并存的奇異現象。
“當其他人可能還想再琢磨琢磨的時候,我們從冥想者身上確實看到了這種非反應式風格,使他們不執迷這些與自身相關的情感過程,”杰奎琳·魯茲說道,她是哈佛大學正念與同情中心的博士后,同時也是2015年這項歐洲研究的主創人員。“你想得越少,才越有可能迅速恢復中性的情緒狀態。”
因此,盡管在漢利的實驗中,正念心態的學生在獲悉測試失利的初期可能會有比較強烈的負面情緒,但他們正念的潛意識可能會產生更縝密、少糾結,并且情緒更平和的反應,使他們不會變得更加沮喪。
漢利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我們日常的正念水平:“有證據表明,持續定期地進行正念練習,會增強正念的潛意識,”他說,“所以在教育中引入正念訓練可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和學術能力。”
為什么有些孩子抱怨自己學習起來很吃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心態的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遇到一些小磨難小挫敗,這時候需要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引導,迅速調整狀態。并能夠找到合理有效方法強化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