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都有做事拖延的時候。“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總是要等到考試后,才知道該念的書都還沒有念”,羅大佑的《童年》里有拖延學業的影子;中國明清之交開始流傳的《明日歌》也唱到“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根據美國芝加哥德保爾大學心理系副教授約瑟夫·費拉里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人人都有點“拖延癥”,其中,20%的成年人是患上了真正的拖延癥。
最早在圣經中,希臘文的“拖延”一詞更多被譯成“罪過(sin)”,這個看似小打小鬧的毛病,確實讓許多人吃盡了苦頭。在學業上,費拉里就指出,70%的大學生存在學業拖延的狀況,具體體現為先玩后學,遲交作業,“突擊”考試等。在工作上,則表現為經常性地遲到,工作進程一再拖后,總是把難度大的任務拖到最后,這些人往往給人以“不靠譜”之感,不僅職場晉升遇到無形的阻力,還有40%的人因此而蒙受了經濟上的損失。
“拖延說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病癥,但確實可以算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北京安定醫院心理科西英俊博士指出。一方面,有些人格特質是滋養拖延這一毒瘤的沃土,典型的三種類型是:一是強迫型人格,這樣的人往往有些完美主義,害怕失敗,多是慢工出細活,他們的不合理認知在于“我必須做得一點瑕疵都沒有,否則就死定了”。二是依賴型人格,這種人在孩提時就被過度關愛,遇事搖擺不定,很難獨立成事,他們的信念是“變得沒有別人的幫助,我肯定做不好。”三是逆反型人格,這種人對自我控制感極其敏感,本來喜歡做的事一旦被別人交代去做,他們就用拖拉來對抗被剝奪的自主感。
另一方面,有些拖延是因為嘗到甜頭而愈演愈烈的,比如經常考前臨陣磨槍又僥幸過關后,學生就形成臨時抱佛腳的習慣,而那些每每在最后時間里逼出急智和靈感的人,也會習慣性地背水一戰,像新晉寫手邦柏妮、郭敬明就喜歡在編輯開了印刷機時才開始趕稿。也有因為以往教訓而退縮的,當任務難度過大,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獎賞時,人們也容易將工作一拖再拖,養成拖延的習慣。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以上原因,但突然從一個風風火火的人變得拖延,也可能是某些精神疾病的早期變現,要注意區別。當然,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助于精神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