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要不斷的修改計劃,總是認為有可以更完善的方法,總是要等到最后時刻才能確定方案,這些癥狀你都有過嗎?這是職場拖延癥的明顯特征,其實這只是種心理作用,想要解決拖延癥看看下面的介紹也許有幫助。
1. 拖延的心理過程:拖延怪圈
許多拖延者發現雖然開始的時候他們想要事情有所進展,但是最終卻不可避免地慢了下來。在這個過程中,一連串的思緒、情感和行為波動影響了他們,它們呈現出諸多共性,稱之為“拖延怪圈”。
a. 開始,“這次我想早點開始。”
b. 過了一段時間,“我得馬上開始。”
c. 又過一段時間,“我不開始又怎么樣呢?”(“我應該早點開始。”“我可以做任何事,除了這件……”“我無法享受任何事情。”“我希望沒人發現。”)
d. “還有時間。”
e.“我這個人有毛病。”
f. 臨近時間點,最后的抉擇:做還是不做?不做(“我無法忍受了!”“何必庸人自擾呢?”);做(“我不能再坐等了。” “事情還沒有這么糟,為什么當初我不早一點開始做呢?”“把它做完就行了!”)
g. 事情結束后,“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2. 拖延者的信條(和完美主義有很大關系,反映了拖延者阻止自己取得進展的思維方式。)
我必須要做到完美。
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敗的風險更為安全。
沒有什么是我無法做到的。
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
我必須避開挑戰。
如果我成功,有人就會受到傷害。
如果這一次我做得很好,那么我每次都應該做得很好。
按照別人的規定做事意味著屈服和失去掌控。
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如果我展現真實的自己,人們不會喜歡我的。
總有一個正確答案,我將一直等待直到發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