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由于公司改革,一家金融公司客戶服務部經理蘇霖(化名)的升職遭遇“擱淺”,而新調來的同事,成為她強勁的競爭對手。為此,蘇霖的心態漸漸消極起來,隨之也影響到了她和先生的關系。 “在我最憂郁的時候,我幾乎天天和朋友們在一起。女朋友陪我逛街、做美容、談心,她們的勸導貼心而溫暖。而男性朋友,則起到了良好的‘翻譯’作用,他們可以把男性的心理活動告訴我,而且他們的理智,往往能為我提供很多切實有效的處理問題的方法。”蘇霖說。 “我認為女性比男性更需要朋友,現在很多女性,更注重打造多層次、立體化的朋友圈子和良好的社交網絡,不論婚前婚后,都享受著朋友圈帶來的樂趣。”從事女性心理研究的趙女士這樣告訴記者。
朋友:成長的記憶和見證
對我而言,很多朋友在我的成長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一家房地產公司項目策劃部經理簡紅說,童年伙伴、同學等,對于彼此都是一種成長的記憶和見證,關系很透明純粹,能表現最真實的自己。 “而等到進入職場,人際關系變得復雜,但我依然注重朋友圈子的培養和拓展。”簡紅說,最常接觸的是工作利益圈,在這個圈子里,滋味是復雜的,你必須職業化,必須面對殘酷的利益競爭,但也不乏因此成為“戰友”,因信任而使得合作更為順利。 “戀愛和新婚的時候,那個他幾乎成了生活的重心。而現在,女性朋友圈相反占據不小的分量,同性能分享的東西似乎越來越多,美容、服裝、工作、育兒、婆媳、夫妻關系等等。”簡紅說。
高質量朋友圈打造高效生活
“以前,先生和孩子是生活的全部,情緒很容易受傷,現在朋友越來越多,‘信心支持系統’明顯升級。”和先生一起從蘭州來漢定居的趙欣感觸尤深。 剛來漢,趙欣是個全職太太,如今是一家廣告公司的策劃部職員,“朋友圈帶給我最大的益處,是自己視野的擴大,和先生交流的對等,他不再說我是‘小女子之見’,我也開始理解先生的應酬、生活和思維方式。”有次先生的公司遇到難題,還是趙欣托的熟人出面解決的。“趙欣在家是絕對的領導。”趙欣的先生打趣道。 建筑設計師張月認為,由于男女差異,愛情或家庭生活并不能滿足女性所有的情感需求,同性朋友更能全面分享生活樂趣,尋求到“團隊感”。“我有一群很優秀的朋友,她們的智慧,在生活工作的各個層面和角度,都成為我的精神養分。”張月說,朋友之間的圈子也常常互動,不斷彼此融入。人是流動的,吐故納新,才能保持朋友圈子新鮮度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