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家詹姆士-W-佩內貝克對一些被解雇的職員進行了一項試驗,讓每個受訪者每天花20分鐘寫日記,連續堅持5天。他把受訪者分成三組,他要求第一組記錄生活的流水賬;第二組要寫下對失業的真實感受;而余下的人則想寫什么就寫什么。試驗結果表明,在尋找新工作時,第二部分人更具優勢,其中有1/4以上的人在三個月后找到了工作。而剩下的兩部分受訪者雖然也付出了相同的努力,而且面試次數也一樣,但只有很少的人獲得了新的工作機會。
另一項試驗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里弗賽德分校心理專家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的主持下進行的,她讓學生用日記記錄快樂記憶。但結果顯示,這么做不但沒有讓快樂情緒擴大,反而破壞了這些記憶。
“人們只有在應對不利的形勢,特別是面對那些一直困擾他們,而又不愿和別人提及的境況時,能從寫作中得到良好的安撫效果。”佩內貝克分析道,記錄悲傷情感的人們,在寫作時就是在一遍遍地正視挫折和困境,這讓他們把所有的不良情緒都排解在文字中,幫他們更快地放下心理包袱。另外,記日記本身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讓人們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好地克服缺點。
最后,為了使日記發揮最大功效,佩內貝克建議記錄悲傷時要注意三點,即發生了什么?給我帶來什么感覺?我為什么會有那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