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有史以來就業形式最為嚴峻的一年,就業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而即將在09年走出校園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們,注定成為就業舞臺上最孤獨、最凄涼的舞者。如何幫助這些滿懷憧憬的才子走出就業誤區,找到能夠大展拳腳的廣闊天地,成為社會各界共同的責任。
當光環變成枷鎖
8%!這是山東省教育廳在今年4月份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據統計截止今年四月份,山東省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簽約率僅為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如果說冷冰冰的數字還無法生動描述大學生就業的壓力,那么全國各大招聘會屢屢由于參加人數過多,求職者擁擠而導致交通阻塞、甚至發生擠壓、踩踏事故的新聞則進一步讓人們直觀地感受到就業戰場上的滾滾硝煙。
八十年代初開始的生育高峰、九十年代末開始高校擴招、2008年突然而來的全球經濟危機……盡管大學生早已經失去了天之驕子的光環,但“就業”二字的沉重,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事實上就業環境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糟糕,畢業生自我定位模糊、職業規劃混亂,無形中加劇了就業難的局面”。資深人力資源專家、中華英才網張楨寧對當前的就業形勢表示:從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來看,“職場寒冬”已經度過了最寒冷的階段。從今年2月份開始,全國19個行業的人才需求指數開始紛紛回暖,整體需求甚至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張楨寧認為,應屆畢業生求職方向過于狹窄、求職目的地過于單一,無形中為自己增加了不少就業壓力。“從中華英才網的統計數據來看,以農林牧漁為主的第一產業人員需求很旺盛,非贏利性機構的人才需求也較同期有所攀升,不過真正選擇這些行業的畢業生并不多。大學生的身份,甚至成為很多畢業生求職路上的障礙,成為一道看不見的枷鎖”。
新世紀的“下鄉潮”
為了應對就業難問題,各級政府機關頻頻制定和出臺各種促進就業的政策,為大學生走入基層創造了很多便利條件。日前,湖北省教育廳就發布了《湖北省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公告》,共公布了23條就業政策,其中包括在基層就業兩年以上可以享受公務員考試加分、可享學費代償、自主創業可貸款等政策,用以鼓勵大學生勇敢的走向基層。
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從某種意義上扭轉了長期以來大學生就業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基層工作人員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的情況。據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2009年計劃招聘1600名村官,共有19463名符合條件的應聘畢業生報名,錄取比例達到12∶1,大大超過往年的6∶1。在報名者中,有博士生有50人,碩士生有2745人,學歷層次高于往年報考人員,因此2009年也被戲稱為“第二代知識青年下鄉元年”。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下鄉,不但給很多為就業問題發愁的畢業生找到了職業空間,也為基層組織輸入了新鮮血液,這批大學生“先行者”還肩負著為即將到來的學弟、學妹改善基層就業環境的重任。09年蔚然成風的“下鄉潮”也許會成為一個就業良性循環的開始。
“下”是一種策略
“很多大學生每天發送上百封求職信,并且不停地奔波于各大招聘會,認為這樣就是積極地找工作的態度。事實上,這種無目的、無策略的求職工作不但成功率很低,更會給求職者的自信心造成很大的打擊。”資深人力資源專家、中華英才網張楨寧指出,積極就業不僅僅要主動地與企業進行聯系和接洽,更重要的是要時刻關注國家有關的調控政策,在政策中尋找與自己未來職業規劃相符的條款,以及國際積極推動發展的行業,比如新能源、基礎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