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青年,大學畢業已經工作兩三年了。他在聽了一次成功心理課之后,頗受啟發和鼓舞,心情為之振奮。他在課上的當眾講話練習中說:“所有的成功者,盡管他們的出身、學歷、境遇、職業和個性等等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自信主動。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訣。今后,我一定要自信!”大家對他的發言報以熱烈的掌聲。請關注:不通年齡段男性健康手冊
可是,過了沒多久,他又變得情緒低落了。他不明白為什么自己上課的時候信心十足,可一回到單位就變得不自信了。原來,他所在的研究室,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比他學歷高,不是博士就是碩士,只有他一個人是大本。所以,不論他在家里事先想得有多么好,只要一上班就“前功盡棄”,只感到自卑而無法自信。
由此看來,自信的道理不難領會,但要真正擁有自信意識,就不那么簡單了。
自信還是自卑,是和別人比較出來的嗎?是由學歷、職務和業績的高低所決定的嗎?說來這位大本畢業的年輕人本該很自信了,因為就整個社會而言,他已經是“天之驕子“了。然而他又很“不幸“,在本單位里他的學歷卻最低,因而他無法樹立起自信心。那么,他若成為碩士、博士就能擁有自信了嗎?恐怕不行,因為碩士、博士的上面還有研究員和院士呢!如果真的這樣比下去的話,恐怕他即使當上了國家總統也難以自信,因為一個窮國的總統見到富國的總統便又會不自信了……顯然,一個人要真正擁有自信、首先要突破這種“狹隘比較”的心理障礙。
一個人憑什么自信呢?
有人說,自信來源于成功的暗示,也就是說,某項重任或創新一旦成功了,這個人就會自信。然而,此話雖不無道理,卻仍未道出自信的根本依據。一個人在做某件事,尤其是在擔當重任或大膽創新的時候,就需要自信,也應當自信,而不是只有在成功之后才能自信。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夠聰明、能干和美麗,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和別人相比較的緣故,或者是把現實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模式相比較的結果。人們常常是看到別人怎么美好和幸運,總希望那些美好和幸運能被自己所擁有,卻很少想到完全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聰明、能干和美麗,再塑一個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