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員工加薪能否使跳樓事件止步?
富士康,一個原本就已經非常知名的臺資企業,最近,因為一連串的員工跳樓事件而成為了海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自今年1月23日開始,在半年不到的時間內,富士康就連續出現了13起跳樓事件。如此頻繁的員工自殺現象,讓外界覺得不可思議。自從富士康出現接二連三跳樓事件以來,郭臺銘已經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如何能阻止員工的繼續跳樓,如何能平息跳樓人員親屬的疑問,如何能平穩的處理好這一系列的跳樓事件才是當務之急。
富士康究竟是不是血汗工廠?在不了解富士康的人看來,也許還存在爭議,但在富士康的大陸基地深圳,富士康是血汗工廠早已經不是什么秘 密。大凡在深圳有過多年工作經驗的人,都不會不知道富士康普通工人的艱難處境。鴻海集團前執行顧問信懷南巧妙的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表 示: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廠,而是“壓力鍋”。在郭臺銘的血液里,有軍事管理的基因,員工的壓力頗大。
信懷南表示:郭臺銘絕對不是一個經營血汗工廠的人。但這里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公司的設備再好,例如有游泳池,但沒有時間去游,那有什么用。第二個,雖然不是血汗工廠,但絕對是一個壓力鍋,在鴻海或富士康做事,絕對會感覺到極大的壓力,絕對不會嘻嘻哈哈的。如 果他講了一些郭臺銘或鴻海的好話,不是因為要拍馬屁;如果說了一些不中聽的話,也不是出于惡意,因為彼此之間已經沒有利害關系了。
他說,(深圳)龍華廠原來是郭臺銘的弟弟當廠長,就是后來去世的弟弟。那時候龍華還沒有這么大,不過龍華也好,昆山也好,絕對是軍事 化。在郭臺銘的血液里,有軍事管理的基因,例如他曾經跟我說過,他說management這個詞,翻譯成管理不好,應該翻譯成管控。而且,還把 他的客戶,分為一軍、二軍、三軍,所以絕對是軍事管理的作風。
發生這樣的事情,絕對與郭臺銘的管理方式和富士康的公司文化有關,鴻海的文化就是如何在競爭力上高人一等,任何一個公司或產品,要的 就是三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產品要好”、“生產產品的時間要快”、“成本要便宜”。鴻海算是三個都能達到的,郭臺銘要求他的員工三 個都要做到。信懷南舉例說明在鴻海或富士康工作的職員受到的壓力,“有人站了半個鐘頭,郭臺銘問他‘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他說“董事 長,你沒有叫我坐下來”。
回想起來,信懷南覺得郭臺銘就像古代的法家,很講究策略,他不是真的要侮辱這個人,而是要利用這個機會樹立權威,“我覺得在他眼里, 我可能是婦人之仁,他很厲害的,與J-P人開會,故意半個鐘頭遲到,然后穿拖鞋進去,他就是要給你一個下馬威。”正是這樣一個在電子行業影響力巨大的企業,卻接連發生員工跳樓自殺的慘劇,這看似偶然,實際上卻是多種因素發力導致的必然結果。十三連跳已經徹底摧毀了富士康的企業形象,但是,這十三連跳背后卻有太多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
據報道,鴻海旗下富士康科技集團昨日宣布,即日起全面調升流水線員工薪資至少三成;并將最低階的作業員起薪,從原先的人民幣900元(約 新臺幣4248元)提升到人民幣1200元(約新臺幣5664元),調幅達33%。能做到今天的決定,相信富士康也是在面臨巨大的社會輿論以后的做出 的明智決定。事情發展至今,富士康員工得償所愿提高了薪水,郭臺銘或許是想通了,或許是迫于形勢所逼,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做了此舉,但加薪也許真的可能成為阻止跳樓的關鍵。
我們理解富士康面對公眾質疑的巨大壓力,但擺脫壓力的正確路徑應該是本著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公開真相,或者主動邀請主管部門或獨立機 構參與調查,終止慘劇再繼續發生,而不是首先推卸自己的責任。就危機公關的基本原則而言,富士康的這種表態除了讓事件繼續復雜化和自 己的公眾形象繼續惡化之外,并不會取得預期的公關效果。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十連跳”發生之后,富士康更加戒備森嚴,媒體根本沒有 任何機會和富士康的員工接觸,這無形中讓公眾的情緒與富士康的對立加劇。
迄今為止,由于富士康的“嚴防死守”和工會、相關勞動部門的一再沉默,富士康為什么密集發生跳樓事件的原因仍然停留在猜測的層面。目前就富士康自身難辭其咎的原因看,外界猜測不外乎這么幾點:
一是工作壓力過大,媒體披露,富士康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近乎嚴苛,加班在富士康屬于正常工作狀態,否則基本收入會非常低,這種超常的加班事實上意味著員工之間根本沒有任何時間溝通和交流情感;
二是富士康的工會組織形同虛設,作為一個外資企業,富士康一直拒絕成立工會,深圳方面對富士康是既愛又恨,深圳市總工會在富士康多次拒絕成立工會組織之后,以挽回顏面的方式派駐了一個工會代表機構進入富士康,但這個機構在富士康接連發生跳樓事件的過程中,卻悄無聲息;
三是富士康飽受質疑的安保制度,富士康上萬名的保安不僅是對付媒體采訪的利器,更是對付員工的利器,媒體多次披露出富士康的保安對員工體罰的實例,而今年之前發生的跳樓事件,盛傳就是由于對員工搜身所致;
四是富士康的自閉和傲慢,其實早在前兩年,就有專家針對富士康員工的自殺提出種種合理化建議,但富士康對這樣的建議置若罔聞。資本一旦傲慢,就會聞見血腥,馬克思的預言即使在今天,仍閃耀著現實主義的光芒。
富士康的“十三連跳”深深傷害的不僅僅是跳樓者的家庭,還有我們處于轉型期的全體民眾的心理底線和價值認同。“十三連跳”對社會群體 的割裂也是顯而易見的。一個經濟規模即將成為全球第二的經濟大國,卻容納不下創造財富的農民工的心靈空間,這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恥辱, 也是對“科學發展觀”的褻瀆,因此,“十三連跳”不是富士康的問題,不是深圳的問題,而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問題和傷痕,如果這種傷痕最終演化成一種宿命,我們這個社會的整體價值觀就會崩盤。
不可否認,自殺的確是一個國際問題,正如羅素所言: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有如此多的憂慮,也從來沒有像今天有如此多的原因導致憂慮。但 國際上90%以上的自殺卻是由于精神疾病,在中國,有65%的人的精神疾病,是以轉型期造成的人際、經濟等方面的壓力為主要原因。而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表明,目前由于職場壓力導致的自殺在近幾年里上升了兩倍。面對職場壓力,國際上很多國家都建立了積極的干預機制。而在處 于轉型期焦慮中的中國,迄今卻沒有一個對自殺進行干預的制度和機制,一旦發生員工自殺事件,我們看到的就是企業推卸責任,勞動部門三緘其口的基本生態。
現在,富士康試圖以加薪穩定員工情緒,繼而避免跳樓事件再次發生,不知此舉是否能起到預期的作用?郭臺銘給富士康員工加薪,不管郭臺銘是怎么想的,是覺得自己特別倒霉,要破財免災。還是心存愧疚,良心發現。這其實是好事。但究竟此舉能否終止富士康員工的連跳,讓我們拭目以待。
現今的熱門社會話題似乎除了跳樓就是房價,房價不跌,跳樓不止。5月27日,富士康證實又一員工墜樓身亡,這是今年以來富士康的第13宗員 工墜樓事件,富士康連環跳樓魔咒越傳越邪,就連房地產大佬潘石屹接到消息的第一個反應也是:“啊!又一個。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據 了解,14跳和15跳也在網上瘋傳,稱之為雙人跳,但是目前并未得到證實,所以筆者暫不將其統計在內。
富士康跳樓員工心理揭秘
據富士康方面介紹,這幾起跳樓事件中,死者的共同特征是:年齡在18—24歲之間,入職時間不到一年。根據警方調查,心理問題是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國內外心理危機研究證明,63%—97%的自殺者都有各種各樣的精神問題,如抑郁、精神分裂等。從總體上看,專家們認為富士康員工跳樓主要是以下幾點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是年輕員工抗壓能力差、心理脆弱。80、90后是現代大城市中新生打工族,這代人多是獨生子女,抗壓能力、吃苦能力比較差,但同時,這代人更自尊、夢想也更大。進入現實工作后,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讓這些心理尚未成熟的打工者難以適從。他們會覺得懷才不遇,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逐漸對學習和生活喪失興趣,產生厭世感。加上工作難以適應、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影響,一些人還會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
二是密集型工作磨損心理。企業員工出現自殺事件多發生在勞動強度較大、工作簡單機械的行業,如電子制造、IT等。這類行業的員工入職后一般只接受簡單的培訓,但要求比較高,年輕員工身心難以適應。而每天重復性的工作也會磨損人的心理,如果再休息不好、缺乏情感交流,就會加重挫折感和孤獨感,對生活喪失信心。
三是統一管理缺乏心靈關懷。據報道,富士康一個廠區有40萬名員工,員工生活在集體管理之中,缺乏個人生活空間。打工者又遠離家鄉和親人,一旦出現不良情緒,找不到宣泄途徑,缺少親情撫慰和自我救助的條件。久而久之,不良情緒累積起來,造成了極端行為。另外,根據心理學上的說法,自殺是會心理傳染的,當有一個人選擇自殺時,其他人很可能會效仿。專家表示,選擇自殺是個人精神或情緒困擾已經嚴重到“崩潰”地步的表現。
自殺現象
呼吁企業對員工給予更多關
涂爾干在他的《自殺論》中說,個體的社會關系越孤立、越疏離,便越容易自殺,“集體的力量,是最能遏制自殺的障礙之一。”觸目驚心的N連跳讓人震驚,也讓人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原因掀動了這系列自殺的多米諾骨牌?這一切又該怎樣制止?這挑戰僅僅屬于富士康嗎?富士康“N連跳”帶給人們的似乎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悲愴,在悲愴背后,更多人開始理性分析“連環跳”背后的真正成因,以及可資解決的方案。
世界五百強企業富士康因為5月27日的 “十三跳”再一次成為媒體轟炸的對象。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肖澤萍表示,富士康的自殺率遠低于中國平均自殺率,是媒體的炒作讓社會的焦點集中在這個企業上,而一些媒體對自殺事件的細節化描寫容易造成模仿效應。
據統計,目前中國的自殺率約為十萬分之十六左右。而富士康光在深圳的員工就達40多萬人,如此測算,其自殺率約為十萬分之二到三,和全國的自殺率相比并不高,但由于時間的相對集中,而且又發生在同一個企業,所以成了媒體競相報道的對象。心理專家認為,媒體在報道自殺以及最近的中小學、幼兒園事件時,都應注意措辭。
事實上,富士康生產部門的任何一名普通員工,在廠區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很方便的,所有的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并有保安維持秩序,有充分的安全感。但是,一旦涉入到安全管理事件中,就會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力量控制著整個事件的格局,變得缺乏安全感。 在媒介傳播中,負面效應也往往被放大,各大網絡社區論壇上,非議富士康者亦不計其數。不過,對富士康的內部福利待遇及管理能力大加贊揚者,同樣不勝枚舉。
從積極的一面看,媒體報道現代企業的高壓力工作狀態對員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號召企業領導關心員工心理是好的。但從消極的一面看,一些媒體不夠完整、綜合地報道自殺事件,而是簡單采訪相關人員,描寫現場細節,讓人感覺是一些簡單的原因導致自殺就不太合理。其實,每個自殺事件都是復雜而且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出現自殺這樣的極端事件是誰也不愿看到的,對此,特呼吁企業對員工給予更多關懷。不要等到出事情了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