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么做值不值得,我不需看遠,只要回顧一下我的童年便足以得到肯定。與年輕的家長們相比,我的父母擁有更多的資源。他們受過更多教育,經濟上更穩定,事業上更有成,心緒上也更為放松。他們彼此間的關系有著那種第二次婚姻的成熟感——透著一分恰到好處的實用主義的浪漫。我的同齡人推遲生育計劃,一部分是迫于形勢,還有部分原因是我們放不下工作和享樂。不過,要推遲做父母,看來不只要靠運氣——還可以用科學。
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安妮-瑪麗·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最近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激起了廣泛的議論。斯勞特在文中討論婦女是否可以“擁有一切”,并指出堅持晚生孩子到頭來可能會花更多的錢、人也會更累。那該怎么辦呢?斯勞特的方法是,盡量在35歲之前生孩子,或者“把你的卵子凍起來,不管你結沒結婚”。怎么樣,容易吧。等我們錢也有了,人也成熟了,那個時候再要孩子,又有何不可呢?
然而,這種邏輯在我擦洗我父親廚房墻上的一個血手印時轟然崩塌——他半夜里一不小心摔倒了,就這么硬生生的朝墻撞了上去,額頭把瓷磚都擊碎了。這讓我想起了以前,我常想要是母親早生我10年,我可以跟年輕的她一起度過怎樣的時光。當我朋友的父母還在念東念西、節假日里給他們洗衣服,幫他們填寫醫療保單時,我在對我的父親做著同樣的事情。當我的朋友問他們的母親事情該怎么辦時,我只能猜測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會說些什么。
誠然,我母親去世時只有64歲,遠遠低于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年齡。而且,盡管發生了上述種種事情,我的父親如今依然健朗;當著教授,每周讀幾本書,經常旅行。他有朋友,還有一個女朋友。研究表明,年紀大一些當父母可以讓你保持腦筋活絡,社交也更活躍(我的父親正是這樣)。在經濟上他也是很幸運的,他能夠雇一個人每周來幫他打掃一次公寓,需要時也能打車代步。他有長期的看護保險,這意味著屆時他可以請護工和他住一起來照顧飲食起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算是一個擁有79歲父親的女兒能有的最好情況了。
但是,負擔不起所有這些的家庭該怎么辦?那些到了65歲就退休賦閑的父母又將如何呢?
諷刺的是,當你在45歲時生孩子,你就相當于保證了你的孩子會比你懂事懂得更早,他必須懂事早。你的孩子也會比你少一些享受年輕時的自由,因為他們要更早的開始照顧你。家中有年邁的父親,我就不敢離開紐約,或是把手機關上個3天。我多想推倒一切,搬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再重新開始,但我卻只能把這夢想拋開。哪怕我父親現在人壯得能參加奧運,我也不想讓我跟他在一起的最后10年彼此分隔數千公里遠。在十幾歲上沒了母親讓我悲痛斷腸,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在我25歲前過世。(我父親的母親19歲時生的他,我父親直到60出頭才開始像我這樣照料他的母親。)
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