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下半身是非常重要的私密處,起著調節女人經血運行,維持內分泌水平、保養子宮、卵巢,增強陰道彈性的關鍵作用。而保護三角區的內褲選擇不好能直接反應女人的健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女人內褲上的健康密碼。
1、太緊的內褲。內褲穿得太緊,易與外陰、肛門、尿道口產生頻繁的磨擦,使這一區域污垢(多為肛門、陰道分泌物)中的病菌進入陰道或尿道,引起泌尿系統或生殖系統的感染。
2、深色內褲。如果穿深色的或圖案太花的內褲,病變的白帶不能及時被發現,就可能延緩病情。
3、化纖內褲。通透性和吸濕性均較差,不利于會陰部的組織代謝。
4、內褲有異味?陰道在正常時是沒有異味的,白帶是雞蛋清樣,如果陰道有臭味,主要是因為白帶有異味,白帶量顯著增多,帶有白色泡沫與酸臭味,有可能是滴蟲性陰道炎;若白帶色黃量多,有臭味,伴有外陰部紅腫、灼痛及尿頻、尿急、尿痛,可能是細菌性陰道炎。
5、內褲發黃?豆渣樣或凝乳樣白帶,伴外陰奇癢難忍,即使是在大眾場合也禁不住用手揉擦外陰以減輕癢感。常見于念珠菌感染的霉菌性陰道炎。豆腐渣樣白帶呈白色、塊狀,大多殘留在隂道內,醫生比較容易診斷。因為白帶大多是粘稠發黃,所以很容易區分。
6、內褲有血絲?血樣白帶有生理性的和疾病性的兩種,一般來說女性在排卵期有的人會出現排卵期出血,即月經中期出血,是指兩次正常量月經之間的少量出血,可能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小腹痛。但是也可能是由于急性陰道炎、宮頸息肉、重度宮頸糜爛等婦科疾病而引起的。
7、一條臟內褲平均帶有0.1克糞便:世界各國的微生物學家都對洗衣機進行過研究,一條臟內褲平均帶有0.1克糞便,排泄物中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菌,即使正確清洗、晾曬,上面的細菌也不可能完全被殺死。
8、內褲最好半年一換:一般情況下,使用頻率較高的內褲,最好半年一換。如內褲出現變形、材質變干硬、污漬洗不凈的情況,就得及時更換。
9、換內褲:最長不要超過2-3天:生活中,一定要養成勤洗勤換內褲的習慣,建議每天更換,尤其是夏天,最長不要超過2—3天。清洗時要和外衣褲分開,盡量用肥皂手洗。洗完后,不要直接暴曬,先放在陰涼處風干,再放在陽光下消毒。否則內褲容易發硬、變形。另外,內褲最好單獨放置,可以買一些專門的收納袋,或者裝進干凈的塑料袋中,以免沾上灰塵和細菌,影響健康。
10、經期穿的內褲必須專用:衛生巾背后的粘膠,可以讓衛生巾牢牢地沾在內褲上,但是這個膠不會因為洗滌完全從內褲清除。一些質量較差的衛生巾,過多的粘膠,沾在內褲上,用手都能摸得出。何主任說,目前無法判定這種膠是不是有害的化學物質,也無從證明是否屬于食品安全的范疇。無論是什么物質,不能徹底清除都會直接威脅到女性的生理衛生。
11、霉菌性陰道炎要穿一次性內褲:80%的女性都有可能患過霉菌性陰道炎,尤其是有性生活的女性。在霉菌性陰道炎發作期間,穿過的內褲要么扔掉,要么拿開水煮消毒,內褲不要陰干。建議在發作期間穿一次性內褲,可隨時丟掉。如果是在性生活后發作,要和性伴侶一同到醫院進行診斷、治療,看他是不是包皮上有相關的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