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準媽媽有很多的禁忌,但誰能想到口腔衛生也能影響胎兒的健康呢?想知道原因,看看下面的介紹。
近日,發表在《牙周病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成果顯示:患有牙齦疾病的孕婦如果經常去口腔科接受簡單的治療,就會讓她們早產的風險下降1/3。嚴重的牙齦疾病會導致前列腺素和腫瘤壞死因子分泌量的增加,引發產前陣痛,導致早產。
調查發現,即使口腔衛生狀況較好的女性,在孕期也會出現口腔疾病隱患,如牙齦出血。哈佛大學牙科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認為,患有牙齦疾病的孕婦不能低估口腔衛生保健的重要性,應該及時接受潔牙及牙根整平術等治療,以降低早產的風險。牙科醫生應告知有孕吐反應的孕婦如何在家徹底清潔和護理牙齒,避免影響寶寶健康。
在孕期,準媽媽有10大東西碰不得:
一、太甜的食物
人們常說:“糖吃多了,牙齒易壞”,這是人們多年生活中的實踐經驗。
的確,糖對齲齒的發生會起一定的作用,特別是蔗糖,吃糖的時間不當或食量過多,對身體和牙齒都是有害的。糖是從淀粉轉化來的,我們日常吃大量的面食和米飯并不一定損害牙齒。有人以為齲病是牙與糖直接接觸發生的,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把牙長時間放在糖水中也不產生齲病損害。
糖對牙齒的損害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我們知道,淀粉中含有足量的硫胺素等能與在消化中產生的丙酮酸共同作用而產生熱量,但淀粉在制糖時硫胺素全部被破壞,故單獨吃糖時所發生的中間物丙酮酸沒有適量的硫胺素來促進消化作用,大量存在于血液中而刺激中樞神經發生疲乏而降低食欲。因此在飯前1 - 2 小時內吃糖,會使食欲減退,長期下去,就會發生與牙齒構造有關的營養不良,牙齒組織內糖蛋白含量增高,使牙齒組織結構薄弱,容易得齲病。所以在飯前饑餓時吃糖,長出的牙齒就容易齲壞。
另外,口腔是一個多菌的環境,有些細菌可以利用蔗糖合成多糖,多糖又可形成一種黏性很強的細菌膜,這種細菌膜黏附在牙齒表面上,特別是牙齒咬面上的溝裂和牙齒鄰面的間隙內,很不容易清除掉。細菌就可能大量繁殖而形成一些有機酸和酶,特別是乳酸桿菌釀出大量的乳酸直接作用于牙齒,可以使牙齒脫鈣,軟化腐蝕。酶可以溶解牙齒組織中的蛋白質,牙齒的硬度和結構容易遭到破壞,這為齲病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另一方面孕婦比較容易患妊娠糖尿病,嚴重的會生下畸胎。
因此要少吃以下零食:(1)糖,曲奇,蛋糕和派;(2)糖類口香糖;(3)餅干,面包棍和薯條; (4)干果和葡萄干。
二、太酸的食物
很多準媽媽懷孕期間都喜歡吃點酸的,但幸孕草指出,懷孕期間吃酸也要講究科學性,有的酸性食物不宜多吃。
婦女懷孕后,胎盤會分泌一種叫作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物質,這種物質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能使胃酸顯著減少,消化酶活性降低,并會影響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使孕婦產生惡心欲吐、食欲下降、肢軟乏力等癥狀。由于酸味能刺激胃分泌胃液,且能提高消化酶的活性,促進胃腸蠕動,增加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所以,多數孕婦都愛吃酸味食物。
但是吃多了算食物容易使牙齒受到酸物質侵蝕,牙齒礦物質被溶解,牙切面變薄,牙齒變得脆弱和敏感,患上酸蝕癥。
孕婦可選擇番茄、橘子、楊梅、石榴、葡萄、綠蘋果等新鮮果蔬,這樣既能改善胃腸道不適癥狀,也可增進食欲,加強營養,有利于胎兒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