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網絡時代給家庭教育帶來深刻變化,父親要努力適應
21世紀的時代性標識是網絡及網絡經濟。網絡技術引起了整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教育領域中,網絡學習成了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網絡信息更成為教育的主要資源。無疑,作為家庭教育活動中重要角色的父親無法回避網絡的巨大沖擊,而沖擊最大的是對父親舊有角色的挑戰,網絡時代呼喚著父親角色的轉換與新的定位。
網絡時代帶來了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內容信息化、學習方式自主化和親子關系平等化。面臨網絡時代的挑戰,父親一般有三種選擇:①保守的選擇,即堅持原有角色定位,排斥角色更新,對新的信息技術恐懼與不安,避而遠之;②激進的選擇,即放棄原有的角色,盲目進行角色轉換,對任何新東西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③辯證的選擇,即既不放棄自己原有角色,也不固守不變,對信息技術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排斥,而是不斷整合新的角色以重構父親角色定位。
顯然,第三種選擇是明智的選擇,它給父親角色以新的生命。"新父親"的形象將受制于社會、家庭、孩子的多種需要,集養護者、規范者、保護者和精神導師于一身,是社會的脊梁、家庭的大樹和孩子的伙伴,是未來生活的設計者、社會學習的輔導員和人際關系的藝術家……
四、在"學習化"背景下,父親應致力于"自我發現"
學習型家庭是21世紀家庭的基本形態,終身學習是通往新世紀的一把金鑰匙。作為孩子的父親,并非就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父親角色的實現,是在自己帶頭學習新知識的動態過程中完成的。讀書是學習,育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父親角色的成功,基于成功的心態,更基于對自我潛能的發現。家庭教育的生機和活力,在于家庭全體成員個性的健康發展。父親的才干不僅表現于學識、智慧、技能和力量,而且要善于營造寬松愉悅的家庭環境。
所謂文化父愛,即父親對孩子的愛應以"文化自覺"奠基,對孩子不僅具有愛的熱烈情感、愛的具體行為,更要具備愛的藝術;既要重視孩子的智能培養和科學技術訓練,更要重視人文知識熏陶和人文精神弘揚;培養孩子的人文素質是父親的主要職責。"教育概念首先應是道德概念",家庭教育應該首先是一段成功的道德養成的歷程。塑造孩子的人文素質就是提升家庭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中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