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有著調(diào)皮的天性,那么家長應該如何面對這種天象呢?有些家長認為,管教子女越嚴,子女今后的成就越大;有些家長則認為,讓孩子任其自然也能成長得很好。下面,尋醫(yī)問藥小編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面對孩子的調(diào)皮我們應該怎么辦這個問題。
讓美國教授十分賞識的,以年僅19歲靠獎學金得到的錢,就能幫助媽媽圓了在美國讀書之夢的女孩子頡曉,是奶奶 把她送進小學校門的。上學的第一天,她讓奶奶覺得丟了人。人家的家長都是把孩子領(lǐng)到老師跟前,相互認識一下。可當這位 一輩子也是做教師的奶奶要把自己的孫女交給老師的時候,孫女不見了。等到聽見有人叫奶奶時,她才發(fā)現(xiàn)寶貝孫女爬到樹上 坐著去了。所以頡曉人生經(jīng)歷的第一次師生見面是倒著的,學生高高在上,老師倒是仰著頭見他的學生。
另一個孩子柏一和那個揚言必定會紅遍半個世界的孩子楊天有一個共同的毛病,不做作業(yè)。不同的是,柏一的媽媽常 常就代勞了。而楊天卻和媽媽據(jù)理力爭。我都會了,為什么還要重復勞動,浪費時間。小學時,他曾當過班長,一次上自習課 ,老師讓他負責。他說,既然讓我負責,咱們到操場上玩去吧。老師生氣了,而他卻理直氣壯地說,是你讓我負責的呀 。我 當然要按照我的方式行使職權(quán)了。
喜歡拆東西,是許多孩子的共同特點。一個小男孩把一輛好好的玩具汽車拆了,孩子的父親見狀高興極了。按常理好 好的玩具全給拆了,孩子得到的應該是一頓教訓,可這孩子得到的是一通的夸獎。父親抓住孩子可以說是下意識的舉動后,及 時向他講了杠桿的原理和使用工具的作用,孩子聽的別提多認認了。這位父親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孩子干自己感興 趣的事時,你對他講什么,他的吸收能力都特別強,因為那時他的心是向你敞開的。 你再夸夸他,他的那份得意還可以把創(chuàng) 造力繼續(xù)遷移。女孩子頡曉小時候被鄰居認為是不受歡迎的人后,她的父母采取的辦法是,表現(xiàn)好,每個星期給買一本新書, 后來書越買越多,書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如果有心的家長能把孩子愛拆東西歸結(jié)到每個正常兒童都具有的求知欲這點上來,那么就可能抓住我們常說的把壞事 變成好事的契機。
求知欲和認識興趣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兒童從小就有廣泛的興趣,他們對周圍事物表現(xiàn)出好奇心和探索的積極性,經(jīng)常 會提出一些使成人也難以回答的問題。孩子們的求知欲,有時不單純是出于好奇,而是對事物奧秘的探究。有了濃厚的興趣和 強烈的求知欲,還能激發(fā)孩子高度的學習自覺性,主動性,把學習當作巨大的樂趣,樂于在豐富的知識海洋中遨游,深 入喜 歡學的知識,學習成績就容易不斷提高。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不少有關(guān)神童的故事。大多講述這些孩子是怎么智勇雙全,小小的年紀干了些什么驚天動地的大 事的。調(diào)皮搗蛋的事自然不會在正史中出現(xiàn),但誰敢斷定今天孩子們鬧翻了天的事,當年的神童們就沒干過?大浪淘沙,今天 淘氣孩子們的一舉一動,沒準到了若干年后也會成為人們膾炙人口的談資。喜歡動物和淘氣一樣,是小孩子們的天性。 昨天 的孩子是這樣,今天的明天的孩子也都會一樣。
在我們生活中恐怕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話:我這孩子聰明是聰明,可就用不到正地上去。也有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 常被大人用聰明二字來形容,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兩個字和他就沒緣了。這些到底是大人沒能看準自己的孩子,還是怪孩 子沒能滿足家長望子成龍的欲望。
我國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的傾向性意見是,把智力看作認識方面基本能力的綜合體,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 力及思維能力。
我國超常兒童協(xié)作研究組根據(jù)調(diào)查和追蹤研究,從認知的各個側(cè)面概托出超常兒童的下面幾個特點:感知敏銳、觀察 力強;注意集中、記憶力強;語言發(fā)展好,表達能力強;思維敏捷,邏輯性強。
可見,超常,就是不一般。都不一般了也就沒有一般了,沒了一般自然也就沒了超常。世界上的事情是這樣的,10 0個最棒的湊在一起,同樣要排出1至100的名次。好中還有更好的。
承認有好的,需要一種胸懷。敢于向好的挑戰(zhàn),需要一種膽量。究其好的緣由則是一種智慧的表現(xiàn)。
專家們要研究出超常兒童所具備的素質(zhì),要指出一個人成才的路有千萬條。但是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你這輩子走的路 是一條。一對父母,一個孩子,一條路。超常之所以可望也可及,是因為,調(diào)皮孩子楊天不滿20歲就敢斷言自己要紅遍半個 世界;聞日能被國外媒介稱為最年輕的博士、頡曉自己還在念書,就能為媽媽再深造提供費用。這些調(diào)皮的孩子成為“神 童 ”,緣于他們的父母既看到了他們的聰明,也為自己的孩子找到了一條適合他們走的路, 并在路上和他們一起跋涉。他們可 能不知道超常兒童還有多少條標準,也不會用這些條條框 框往自己孩子的身上套。聽他們講講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和每一 個有孩子的父母一樣有講 不完的樂,也有發(fā)不完的愁。了解這些,比讀學者的研究,聽專家的講課可能會更親切、更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