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來講,認字利于孩子的自我閱讀,可以為孩子打開一扇更為廣闊的窗戶。寶寶如果識字量在500左右,就完全可以自主閱讀。同樣一些短小、精美的繪本也可以自我閱讀。在閱讀中又可以不斷增加自己的認讀能力、理解能力等。可是怎么教育幼兒認字呢?
總之,閱讀將為孩子自我能力的飛速增長提供最好的保證。功利的來看,孩子在小學前有一定的認讀能力,對于他的小學生涯也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孩子們從懵懂的幼兒園過渡到知識倍增的小學,需要一個熟悉的過程,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如果幼兒園里是孩子綜合能力啟蒙為主的話,那么小學就是綜合能力開發(fā)與快速運轉的過程。
孩子能不能夠快速的融入到小學生活中,雖然與認字沒有必然的關系,但是認字與不認字的孩子之前卻有著不可小覷的距離。試想,新課本打開(尤其是非語文的課本),一種是完全看不懂,另一種雖不是是張口即來但也看的大致明白,對比之下便會有分曉。
當然,我這樣的觀點可能會得到一部分家長的反駁,認為提前認字對于孩子來講是沒有必要的。這里不做任何辯駁。每個孩子的成長都不可復制,也不可重來。每個家長的教育觀點也是同樣,根據自己孩子的不同勢必不一樣。
我想說的是,讓孩子認字是有方法與技巧的。如果在孩子樂意并且主動的情況下,什么時候認字都不是問題。而通過強迫的方式讓孩子去認字,就趁早打住,欲速則不達。
同樣,我堅定的認為,考量孩子認字最重要的結果不是孩子究竟掌握了多少個漢字,而是在認字的過程中,孩子收獲到了知識的快樂與滿足,與之同時,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等都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方法一、通過圖像認字
漢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在漢字的歷史中,很多漢字都是由一幅幅的圖片演變過來的。所以現在有很多提供孩子認字的網站、APP、機構等都會提出“圖像記憶法”。而根據左右腦不同分工的理論來講,右腦司掌圖像,而圖片的刺激又能激發(fā)孩子的右腦潛能,相輔相成。所以通過形象的圖片來幫助孩子認字,的確是一個好方法。(多說一句:如果需要用專門的字卡,盡量選擇一面是圖像另一面是純漢字的;方便識圖、認字、游戲、考核都適用。)
方法二、營造認字環(huán)境
雖然不必特意營造,但是既然有意識讓孩子開始認字,那么不妨多費些心來。在家中布置一個漢字環(huán)境:把家具、電器、房間、墻壁上貼上相應的字卡,讓孩子把漢字與實物聯系起來。外出的時候提醒幫助孩子指認各種招牌、路牌、標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