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網上充斥著考生的相關事件,“高考撕書大戰 再不瘋狂青春就老了”、“高考難度排行榜新鮮出爐 考試哀嚎連連”、“高考作文新聞原型遭人肉”等新聞層出不窮,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緊繃了這么久,大部分考生都覺得考完試是一種解脫,可以放肆的玩。然而放松并不意味著應該放縱的玩樂,特別是現在網絡科技發達的時代,更是容易慘遭網絡暴力事件攻擊。因此,高考后家長更應該注重對考生的正確引導。
家長們要注意了,考生們雖然連日來緊繃的神經可以在這一刻放松下來,但他們很快就會進入一種反復回憶的狀態,回憶每門考試的得失,有興奮、得意,又有后悔、自責。有資料表明,從高考結束到發榜前,考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絲毫不比高考前和高考期間少。特別是高考后兩周,是心理問題高發期。
那么,進入“后高考時期”,學生會出現哪些心理問題?該如何調適?作為家長,又該如何幫助孩子進入輕松狀態?下面就讓專家來為廣大考生和家長獻上良策。
放縱型心理
狂歡沒完沒了
“適度的放松可以,但一定不能太過放縱了。”正在太原某高校就讀的大一學生周強,回憶起自己高考后的狀態,深感“慚愧”。他告訴記者,去年6月8日高考考完最后一科后,他就同同學狂歡了一夜;接下來的幾個星期,他是“越來越管不住自己”:打游戲、上網看通宵電影、睡懶覺。
當時,他認為終于等到了“解放”的時候,應該把壓抑了多年的壓力全都釋放出來。他已經無暇顧及自己到底考得怎么樣,生活規律也全被打破。直到兩個多月后他進入大學,才發現一切都HOLD不住了———因為暑假的過度放松,周強很長一段時間都跟不上大學緊張的學習節奏。特別在軍訓的那段時間,因生物鐘沒調整過來,他吃了不少苦頭。
專家支招:別徹底丟掉書本
“放縱型考生在考生群體中占到相當大的比例。他們認為高考結束便意味著苦日子熬到頭了,得好好犒勞一下自己,彌補自己這么多年來的艱苦奮斗,因此毫無節制地玩。”趙惠汝介紹,高考后考生平均每天的學習時間從原來的13小時下降為不到1小時,超過25%的考生高考后不再看書。許多家長也由考前的“嚴管”變為“不管”,所以就會出現很多孩子無節制地晝夜上網、聚會,甚至有些孩子還會酗酒。
而較合理的方式是,考慮跟家長或者同學做一個合適的、循序漸進的減壓放松計劃。如近幾天可以去打打球,陪父母逛逛街,或者跟朋友聊聊天等。同時建議考生,考試結束后不要完全丟掉學習習慣,而應規劃“調整性學習”,比如閱讀文學作品等,為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做好準備。
抑郁型心理
失落之情一發不可收拾
孫斌高三時,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比較穩定,幾次模考都過了上年一本線。
然而,真正上了“戰場”,孫斌卻因為緊張發揮失常。考完之后,他情緒非常低落,也不愿意和同學、老師交流,甚至整日將自己關在家里,哪兒都不去。父母去上班,家里只剩他一個人的時候,他便一遍又一遍地想著考試時的情景,不斷地一遍又一遍地做著高考題目,想著一道道做錯的題,失落之情一發不可收拾。
后來,在父母親的努力下,孫斌上了一所二本學校,可由于沒有進入理想的學校,他一直很不開心,他總擔心周圍同學看不起他,對自己的生活也很沒信心,甚至有很多次都想到要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