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標準是什么?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2011年,想要做一個幸福的女人,就從牢記下面6個幸福標準開始吧。
2011女人幸福生活的標準
幸福生活標準1、金錢買不來幸福
實際上,我們對金錢的看法比金錢本身更影響我們的幸福。塞利格曼教授的研究認為,在所有階層中,越看重錢的人對他的收入越不滿意,也對他的生活越不滿意。
塞利格曼教授的團隊通過對40多個國家進行生活滿意度的調查發現:購買力強的國家,人民生活滿意度也高;一旦國民收入超過人均8000美元之后,這個相關開始消失,財富的增加并不能繼續增加生活的滿意度。金錢買不來幸福,20世紀后50年,富庶國家購買力的改變也帶給我們同樣的信息:美國、法國和日本實際購買力已經翻了一番,但是生活滿意度卻沒有變化。
幸福生活標準2、幸福具有高遺傳性
我們愿意相信,只要肯努力,每一種情緒狀態、每一種人格特質都可以得到改進,當然也包括支撐幸福感的樂觀等積極情緒,只有這樣,處于相對弱勢的人才有翻身的自信。40多年前,塞利格曼進入心理學界開始研究時,“人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思想一直籠罩著心理學界。
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雙生子女和養子的人格研究開始出現,上述說法一敗涂地,再無東山再起的可能。同卵雙胞胎的心理特質比異卵雙胞胎更像,被人收養的孩子的人格特質更像親生父母而不像養父母,這類研究報告已超過百篇,并且都顯示出同一結論:大約50%的人格特質是基因決定的。但是高遺傳性并不代表不可改變,有些遺傳特質(如,性取向和體重)是不可改變的,而其他遺傳特質,比如悲觀、恐懼,則是可以改變的。
幸福生活標準3、幸福跑步機
許多人有過這種體驗,職位升高時,預期也越來越高,過去的努力帶給名望和財富不再能帶來幸福。馬丁·塞利格曼教授介紹說,這就是幸福跑步機在起作用,如果幸福等于財富和名望的話,我們必須擁有更多,否則就感覺不到幸福。
假如沒有這個“跑步機”,鴻運當頭的人應該比普通人幸福得多。馬丁·塞利格曼教授論證的結果是,一般老百姓比那些達官貴人更幸福。研究發現,幸運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帶給人們長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
幸福生活標準4、幸福不是短暫的愉悅
有些人會問:“我怎樣才會幸福?”對馬丁·塞利格曼教授來說,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如果我們不能區分愉悅和滿意,我們就會完全依賴捷徑,去尋求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愉悅。愉悅是立即的,來自感官,而且是暫時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們便很快跟著褪去,而且我們會對這些感覺產生“習慣化”效應,以后就需要有更強、更多的刺激才能帶來相同程度的愉悅。
我們都清楚不是要暫時的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必須來自自己的努力。然而人類卻發明了許多捷徑去取得暫時性的感官愉悅:毒品、巧克力、肉欲、購物以及電視等。
幸福生活標準5、幸福就是獲得滿意
區分愉悅和滿意最大的好處在于,雖然有一半人無法達到積極情緒上的幸福感,但他們還是可以獲得幸福,因為他們擁有滿意感。滿意無法從身體的愉悅中獲得,也無法來自吸毒或任何捷徑。只有在高尚的行為做完后才會自然產生。愉悅是感官和情緒的,而滿意來自于施展個人的優勢和美德。
獲得滿意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做有挑戰性且需要技術的事情;要集中注意力;要有明確的目標;要能得到即時的反饋;你應該深深地投入到所做的事中;有能夠掌控的感覺;忘我,感覺時間就此停滯。
幸福生活標準6、婚姻是永恒幸福的保證
婚姻比金錢跟幸福的相關性更強許多。實證數據支持,婚姻是永恒幸福的保證。美國的全國民意研究中心在過去30年間調查了35000名美國人,40%的已婚者說他們“非常幸福”,而只有24%的未婚者、離婚者、分居者說她們幸福。
塞利格曼教授其實并不太相信婚姻和幸福的相關性,因為他認為幸福的人更容易結交朋友,更容易相處,所以也更容易走近婚姻生活。但他也坦言,就非常幸福這樣的人群調查中,最幸福的前10%的人幾乎都有親密的生活伴侶,只有一個人沒有。
另外的發現是,客觀意義上的身體健康與幸福的相關剛達到顯著性(即相關到很小),相關更大的是我們主觀上對自己健康狀態的認知。調查資料還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無神論者的生活滿意度更高,也更幸福。
有幸福感的人記住了更多快樂的事情,他們記住的甚至比實際發生的還多,他們常常將不好的經歷都忘了。相反,抑郁的人對兩種事件的記憶都很好。有幸福感的人認為如果他們成功了,當然是證明自己有能力;如果他們失敗了,則會相信失敗很快就會過去,而且只是因為運氣不好。猶他州立大學教授阿斯平沃爾收集的許多證據顯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沒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決策。
其實幸福的標準還有很多,收獲幸福的果實需要我們共同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