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在經濟危機的泥沼中煎熬,肉體在倒春寒的風雨中飄搖”。曾幾何時,在被稱作“白骨精”的那個群體當中,“我抑郁了”已經從一句笑話變作事實,“減壓”已經從一種時尚淪為必需&hellihelli哭,是人類最本能的自我防護,也是最有效的精神勝利法。
幾年前,“周末號哭族”初現京城,在外界一片“丫有病吧” 的評語中,很快銷聲匿跡;幾年后的今天,“號哭族”應運重生,大旗所至一呼百應,他們的口號是“倡導綠色、環保、無公害的發泄”,以及“哭哭更健康”。
想哭你就哭吧
“號哭族”最早從日本興起,研究顯示,哭泣能夠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增大,很多白領特別是職業女性主動選擇了加入“號哭族”,他們借大哭一場來釋放心中的壓力&hellihelli這是網上關于“號哭族”的一段簡單定義。
不得不說,“號哭族”在幾年前的初次亮相確顯得有些尷尬,記者搜索發現,當時與之相關的新聞多舉這樣的事例:某女白領夜夜悲慟,四鄰受驚,上門一探究竟,被告知“我正在自我減壓呢”;某精英人士素以干練成熟形象示人,卻每每在閑時隱入郊區某處,行蹤舉止甚密,終有一日被人撞見他梨花帶雨悲傷莫名的哭相,隨之引出“再堅強的人也有脆弱一面”這個千古命題&hellihelli總之,彼時的“號哭族”,雖有心理學、醫學等諸多理論證明“流淚有益”,可他們仍然哭得低調,哭得保守,哭得含蓄,族人們的種種“哭行”傳諸于外則顯得神秘甚至詭異,一時間形象盡毀,備受質疑。
“號哭族”的旗號暫別江湖,可以哭減壓的秘笈仍在代代相傳,當股市的乍漲還跌,天氣的乍暖還寒讓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到網上罵幾句粗口,找朋友灌幾口老酒這些屢試不爽的法子已不足以宣泄心中郁悶,他們開始想起那個匿跡許久的古老門派&mdashmdash;幾年的韜光養晦讓“號哭族”洗盡鉛華,沒有主題網站,沒有固定論壇,不需要發起人,不需要建群,所有這些被還原成一個簡單的概念:想哭你就哭吧。
流淚的感覺很奇妙
是的,正如網友“云雨之后”在自己的博文理提到“號哭族”所說的那樣:同樣是心理宣泄,“號哭族”比網上那些“哭墻”、“許愿樹”真實,它其實倡導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為你的內心打開了一扇門。而有別于時下層出不窮的&ldquotimetime族”,“號哭族”的群體特征并不明顯,畢竟,再如何光明正大,“哭”也是一件與隱私有關的事,而且心理學專家也曾經說過,一個人流淚最容易放得開,而越放得開,對心理問題的療效越好。
不過記者注意到,要想成為“號哭族”也并非那么容易,“欲哭無淚”可是現代人經常遇到的事。在網上可以看到,“號哭族”們聚到一起時,會互相推薦一本催人淚下的書,一部讓人心酸的電影,或者一首引人共鳴的歌。在百度有一個成立不久的哭吧,吧內置頂的幾個帖子中,“求讓人一看就哭的文章”、“讓人 5分鐘落淚的視頻推薦”、“你知道幾首歌讓人一聽就流淚”的點擊率是最高的。
對此,一位在線等待“催淚文章”的網友&ldquojkkk”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從小就很少哭,工作以后就更沒流過眼淚了,總覺得對男人來說那是懦弱的象征。
直到有一次在家里看一部好萊塢的電影,主角是跟我一樣的小白領,情節是講他如何遭受命運的各種戲弄,最后又是如何有志者事竟成。本來是喜劇片,可我看到最后竟然淚流滿面,真的,我從中看到了自己很多影子,不知不覺就代入了。”
說起那種流淚的感覺,&ldquojkkk”說,真的很奇妙,先是背脊一陣陣發涼,鼻子就開始發酸,“整個過程很短,也就幾秒鐘,幾滴眼淚而已,但我承認我迷上了那種哭完以后如釋重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