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云:“諸病從寒起,寒從足下生”。女性每月“大姨媽”造訪,總免不了痛經,主要是因為體內受寒血液不通暢所引起。而中藥泡腳能促進足部及全身血液循環、新陳代謝、活血通絡作用,但并不是每個女性痛經都適合用中藥泡腳來緩解,稍有不慎可能會加劇痛經癥狀。
泡腳是通過溫度和藥物,利用皮膚的御邪、分泌、吸收、滲透、排泄、感覺等多種功能,作用于局部 皮膚、肌肉、關節,改善三者的代謝、強化其功能,并且通過皮膚對藥物的吸收,針對局部及全身的疾病進行治療。
一到冬季,手腳冰涼、遇寒咳嗽、手腳皴(cūn)裂等會困擾很多人。在入秋時養成足浴的習慣,有助于預防這些“小病”。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李峰教授介紹幾個簡便有效的足浴“小藥方”,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癥狀進行選擇。
生姜祛寒
生姜在中醫上屬于辛溫解表藥,有祛寒解表的作用,而且毒副作用較小。現代醫學認為生姜能夠刺激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怕冷、容易手腳冰涼的人可以用生姜泡腳。
需要注意的是,用生姜泡腳并不是將生姜放入熱水中泡一會兒,而是一般取15—30克的生姜(約為中等大小的姜半塊),將其拍扁,放 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煮好后,將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適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覺到燙為宜)。泡腳時水要沒過踝 部,最好邊泡邊搓雙腳。
生姜中的藥用成分有許多是小分子物質,蓋上鍋蓋煮可以避免其揮發。半塊姜的用量是對于一般家庭用來泡腳的盆裝上半盆水的量而言。如果泡腳用的水量較多,或是怕冷的癥狀比較重,可酌情增加姜的用量。用生姜水泡腳一段時間后,怕冷的癥狀一般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