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關節炎是老人病,錯!關節的早期變化在20~30歲,兒童也可能發生。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治好,但這是個案;一旦發病,多數人還是要和關節炎相伴終生。專家表示,關節炎是致殘率極高的疾病,及早預防和治療十分重要。
發病:大部分“類風濕”患者有貧血
骨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兩類關節炎,這兩種疾病致殘率比較高,病情嚴重的患者壽命會縮短10~15年。骨關節炎多見于女性,發病最多的部位是膝關節,其次是髖關節、脊椎、手指等部位。骨關節炎青睞40~45歲以上人群,值得注意的是肥胖人士,肥胖導致關節負重容易磨損,有關節炎的患者活動減少又導致肥胖,可以說兩者惡性循環。此外,職業也是影響因素,在潮濕、高寒地方工作的人,膝關節外傷非常多。
第二類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這類患者對空氣或某種細菌特別敏感。當細菌進入身體,身體的防御機制就會進行抵抗,兩者就打架,機體受到嚴重刺激就會起反應,比如影響到心臟,就引起心臟瓣膜病,影響到關節就是關節炎。這種病不分年齡、老少、男女,致殘率很高。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引起造血紅細胞的障礙,大部分患者都有貧血,因此及早治療十分重要。
誤區:手鐲、磁療等只是協助療法
專家列舉了人們對關節炎的一些認知誤區:
誤區1:婦女產后洗澡或工作勞累引起關節炎。
真相:產后可洗澡,不會致病。在天氣變化很厲害,溫度很低、氣壓低、濕度很高的情況下有可能發生,平常碰到冷水不會致病。
誤區2:關節炎是肌肉撕裂傷引起的。
真相:關節炎是長期特定使用某一關節(部位)引起的。肌肉撕裂傷只是引起關節的不平衡,但周期性的肌肉用力并非致病因素。
誤區3:草藥和傳統中醫藥(如手鐲、磁療、虎骨酒、熱敷)更安全、有效。
真相:這些只是協助療法,不能治好這個病,沒有科學依據說明傳統醫學可有效治療關節炎。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看專科醫生。
誤區4:市面上一些“抗風濕靈藥”能治好關節炎。
真相:來路不明、自稱能治愈關節炎的藥品,往往含有激素,雖然能一時緩解癥狀,但會引起“滿月臉”、“水牛背”等癥狀,損傷胃腸、腎臟,還導致肌無力、骨質疏松、糖尿病等。
誤區5:看醫生好幾個月,關節還是疼痛,就不停換醫生。
真相:每個醫生的治療方法不一樣,如果你覺得這個醫生看準了,就跟著他,不要頻繁換醫生。治療不正規易致病情復發,每復發一次致殘率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