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治療休克
⑴一般處理和監護:吸氧、保暖,密切注意血壓、尿量、中心靜脈壓、肺“毛細血管”壓(肺楔嵌壓)和心排血量的變化,隨時調整治療措施。
⑵補充血容量:約20%的病人,由于嘔吐、出汗、發熱、使用利尿劑和不進飲食等原因,而有血容量不足,需要補充血容量來治療,但又要防止補充過多而引起心力衰竭。可根據血流動力學監測結果來決定輸液量。如中心靜脈壓低,在49~98Pa(5~10cmH2O)之間,肺楔嵌壓在0.8~1.6kPa(6~12mmHg)以下,心排血量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可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10%葡萄糖液;輸液過程中如中心靜脈壓增高超過196Pa(20cmH2O),肺楔嵌壓高于2.0~2.7kPa(15~20mmHg)即不應再輸。
⑶應用血管收縮藥:收縮壓低于10.7kPa(80mmHg),靜脈輸液后血壓仍不上升,而肺楔嵌壓和心排血量正常時,可選用血管收縮藥:①多巴胺:10~3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靜脈滴注,也可和間羥胺同時滴注。②多巴酚丁胺:20~25mg溶于5%葡萄糖液100ml中,以2.5~10μg/(kg?min)的劑量靜脈滴注,作用與多巴胺相類似,但增加心排血量的作用較強,增快心率的作用較輕,無明顯擴張腎血管的作用。③間羥胺(阿拉明):10~3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靜脈滴注,或5~10mg肌肉注射。但對長期服用胍乙啶或利血平的病人療效不佳。④去甲腎上腺素:作用與間羥胺相同,但較快、較強而較短,對長期服用胍乙啶或利血平的人仍有效。0.5~1mg(約等于1~2mg重酒石酸鹽)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靜脈滴注。滲出血管外易引起局部損傷及壞死,如同時加入2.5~5mg酚妥拉明可減輕局部血管收縮的作用。
⑷應用血管擴張藥:如經上述處理,血壓仍不升,而肺楔嵌壓增高,心排血量降低或周圍血管收縮造成總阻力增加,有病變的左心室面臨高阻抗,其張力增高,耗氧增加時,休克程度將加重,病人四肢厥冷,并有紫紺。此時可用血管擴張藥以減低周圍阻力和心臟的后負荷,降低左心室噴血阻力,增強收縮功能,從而增加心排血量,改善收縮功能,從而增加心排血量,改善休克狀態。
血管擴張藥要在血流動力學嚴密監測下謹慎應用,可選用硝普鈉(15~400μg/min靜滴)、酚妥拉明(0.25~1mg/min靜滴)、二硝酸異山梨醇(2.5~10mg舌下多次)或硝苯地平(10~20mg口服多次)等。
⑸強心甙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這兩類藥在急性心肌梗塞并發休克時是否使用尚有不同意見。有認為有心臟擴大時強心甙仍可應用,而腎上腺皮質激素只有在用極大劑量時才有作用。
⑹糾正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避免腦缺血和保護腎功能 休克較重,持續時間較長的病人,多有酸中毒存在,影響血管活性藥物的作用,可用5%碳酸氫鈉、11.2%乳酸鈉溶液或3.63%氨丁三醇(THAM)靜脈滴注;再參照血酸堿度或二氧化碳結合力測定結果來調節用量。糾正電解質失常時,特別要注意對低血鉀、低血氯的糾正。避免腦缺血和注意保護腎功能。
⑺輔助循環和外科手術:上述治療無效時,有人主張用主動脈內氣囊反搏器進行反搏治療,或在反搏的支持下,施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隨后施行壞死心肌切除和主動脈-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可能搶救病人的生命。
⑻右心室心肌梗塞并發休克:其血流動力學檢查常顯示中心靜脈壓、右心房和右心室充盈壓增高,而肺楔嵌壓、左心室充盈壓正常。治療應給予補充血容量,每24小時可達4000~6000ml,以增加右心室舒張末期容量和右心房-左心房的壓力差,使血液通過低阻力的肺血管床,增加左心室充盈壓,從而增高心排血量和動脈壓。但補液過程中肺楔嵌壓應保持在2.0~2.7kPa(15~20mmHg)以下。
7.治療心力衰竭
主要是治療急性左心衰竭(參見本篇第二章“心功能不全”),以應用嗎啡或哌替啶和利尿劑為主,亦可選用血管擴張劑減輕左心室的后負荷或用多巴酚丁胺治療。洋地黃類藥物可能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且早期出現的心力衰竭主要是心肌充血、水腫所致的順應性下降所致,而左心室舒張末期容量并不增多,因此只宜用于心力衰竭較輕的病人,且在梗塞發生后24小時內宜盡量避免應用。右心室梗塞的病人利尿劑應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