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安徽淮北,記得小時候端午節爸爸和爺爺都要喝雄黃酒,他們還會在我們小孩子的額頭、耳朵和鼻子等地方涂抹上雄黃酒。聽爸爸說這種雄黃酒有殺菌驅蟲的功效,還能解五毒,小孩子身上涂了雄黃酒能消毒防病,不讓蟲子叮咬。所以在我幼小的心里一直對雄黃酒懷有一種特殊的情懷。
不過呢,隨著我長大以后對中醫和化學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知道雄黃酒里含有砷和硫等有毒有害物質,是不能多飲的。但是兒時那種對雄黃酒的溫暖記憶是會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的。
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但中醫專家和民俗專家認為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應該鄙棄,因為雄黃酒里含砷,是砒霜的主要成分。
知道雄黃酒的功效及弊端之后,我也提醒爺爺和爸爸不要再引用雄黃酒了。我們都要在不忘習俗的前提下,健健康康過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