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11日17時38分,“神州十號”發射成功。舉國歡騰之余,中國首位宇航員楊利偉在太空中吃什么?怎么吃?成了媒體和人們關注的話題。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航天員的飲食顯得復雜而奇妙。
吃飯要“漂游”到廚房
太空中所有的物品都失去了重量,變得可以隨處飛揚,好像空氣一樣。這樣,宇航員就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樣可以隨時取食,輕松地嚼咽,不然就會因食物不能下咽而卡在食道中間,危及生命。因此,科學家在研制宇宙飛船的同時,也研究制造太空食品。
供宇航員食用的食品大多是高度濃縮的、流質狀的。所以,宇航員的進食方式與在地球上的不同。吃飯時,只要“飄游”到廚房內,向食品盒注入一定的水,進行加熱,然后就可以像擠牙膏似的把食物擠進嘴里美餐一頓。當然,如果要吃花生米類硬顆粒狀食物,那就不能直接往嘴里送,否則會塞到鼻孔里。比較穩妥的辦法是讓花生米在空中漂著,然后張大嘴去捕捉。
在世界航天食品當中,我國的航天食品有中國特色,特別是傳統的中式菜品都盡可能出現在航天食譜中,相比西餐更加色香美味,可口宜人。
太空飯“不好吃”
由于太空環境特殊,所以航天員的食品與我們在地球上的食品要求不同。在微重力下的狹小空間中生活和工作,航天員的口味變得很特別,胃口不好,消化能力變弱。因此,航天食品必須有足夠和合理的營養成分;每天的食譜都要變化;食品必須嚴格符合衛生要求,杜絕食源性疾病的發生;還要讓航天員進食方便,容易儲存。攜帶式食品按用途可分為食譜食品、儲備食品和救生食品;按加工類型、使用方法和具體用途則可分為復水食品、熱穩定性食品、干燥食品和輻射食品,其中除壓縮干燥食品為救生食品外,其余均為食譜食品。食譜食品是預先給航天員確定每天食譜、按食譜制成的各種便于食用和貯存的食品。如復水食品,實際上是一種低溫干燥食品,食品干燥后體積、質量都很小,便于攜帶。這種食品包裝袋上都有一個單向注水閥門,食用前要先注入一定量的水。熱穩定食品是經加熱滅菌處理的軟包裝和硬包裝罐頭食品;冷凍冷藏食品是地面上凍好帶進太空的,解凍后即可食用;輻射食品是經過放射線殺菌后的食品,這種食品不易變質。此外,還有一些特殊食品。例如當飛行器發生故障時,航天員到艙外長時間維修,這時航天員必須穿著帶有應急食品的航天服。它通常是用鋁管包裝、放在頭盔頸圈內一種叫供食器中的固體或半固體、流質食品,供航天員在艙外活動時食用。
太空中的吃飯動作
太空餐桌是特制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盤等餐具,桌上裝有水冷卻器和加熱器。吃飯時,宇航員必須先把腳固定在地板上,把身體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飄動。面對擺在餐桌上的飯菜,你千萬不要著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夾飯、張嘴、咀嚼一連串動作的協調。端碗要輕柔,動作太猛,飯會從碗里飄出去;夾飯、夾菜要果斷,夾就要夾準、夾住,最好不要在碗里亂撥拉,以免飯菜飄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飯菜夾住后,張嘴要快,閉嘴也要快,因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閉嘴它也會“飛”走;咀嚼時節奏要放慢,細嚼慢咽利于消化,還可以減少體內廢氣的產生和排泄,避免宇航員生活環境的污染。有些人最喜歡在吃飯時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飯最忌諱的就是邊吃邊說。邊吃邊說會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飛出嘴外,飄在餐廳或生活艙里,宇航員稍不注意吸進鼻腔就容易嗆到肺里發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