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薯類中天生存在一類“酚氧化酶”,同時也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類物質”。這兩樣東西如果碰到一起,再加上氧氣,就會發生“酶促褐變”反應,結果是從無色狀態變成有顏色的物質,而且隨著氧化,顏色從紅變褐,從褐變黑。這就是“酶促褐變”。很多食材都會發生“酶促褐變”,凡是蔬菜水果和薯類加工品,幾乎不可避免要面臨這個酶促褐變。
為什么切掉的洋蔥會變褐色呢?沒有切開的洋蔥細胞是完整的,它所含的酚類物質和酚氧化酶就是分離的、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切開后,完整的細胞被破壞了,于是,所有物質都混在一起,酚酶和它的底物多酚類物質就見了面。同時,因為細胞被破壞,和空氣中的氧氣也發生了接觸,結果就會發生反應,顏色變褐。
酶促褐變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非常常見。我們買的梨、蘋果等水果碰一下之后就變褐,土豆、山藥、蘋果、梨、桃等切開之后很快變褐,都是“酶促褐變”造成的。“酶促褐變”雖然雖不產生任何有害物質,但看起來總是讓人別扭。這個麻煩困擾著許多人,比如說,做藕粉、紅薯粉的時候,會因為發生褐變,顏色多少有點發灰發褐;炒土豆絲的時候,發現放了一會兒之后,土豆絲就會變褐色,就是因為酶促褐變所致。在果蔬加工中,防止酶促褐變非常重要,畢竟變色了后會影響消費者的接受。
食物并不會主動吸收病毒
其實,食物并不會主動吸收病毒或者細菌。相反,食物并不希望細菌侵襲,因為細菌侵襲大多會加快食物腐敗。比如,放著的食物,如果有腐敗局、霉菌等侵襲,就會腐敗、發霉,加速食物的變質。
不過,有些食物因為富含營養物質,會比較有利于一些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而更容易吸引微生物的侵襲,如饅頭發霉,就是因為能量物質豐富、水分豐富,利于霉菌生長,才會發霉。這個也有個前提是:所放的環境里有霉菌。如果你將饅頭放在無菌環境里,饅頭也是不可能發霉的。
流言中的醫生在洋蔥表面觀察到了流感病毒,只能說明這個房間里存在流感病毒,并不是它吸收了病毒。洋蔥表面是否會有流感病毒,還是要看你周圍的環境是否有流感病毒,如果沒有,根本就不會看到流感病毒。
所以,別相信房間里放個洋蔥能防流感,預防H7N9還是加強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少吃活禽,吃禽肉要盡量烹調熟透。如果你放個沒剝皮的洋蔥在房間里只能讓它干枯變質,而放個剝了皮的洋蔥在房間里,味道可能并不好,還可能讓你淚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