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治療腎虛是什么意思呢?事實上,中醫認為腎虛的概念寬泛,主要細分為五證,五證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明白腎虛的具體表現,對治療腎虛有很大的好處。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醫辨證治療腎虛的方法,趕緊來看看吧!
中醫辯證治療腎虛
1、腎陽虛證
主要表現為腎虛而兼有“寒”象,如腰膝酸軟冷痛,畏寒肢冷,面色蒼白,性欲減退,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等。治療當溫補腎陽,可用右歸丸、全鹿丸、龜鹿二仙膏之類。
2、腎陰虛證
主要表現為腎虛而兼有“熱”象,如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或耳聾,口干咽痛,兩足痿弱,盜汗,男子陽事能舉,但早泄或遺精,女子經少或崩漏,舌紅少津,脈沉細等。治療當滋補腎陰,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知柏地黃丸之類。
3、腎精虛證
主要表現為生長、發育和生殖等機能減退,如小兒發育遲緩,智能低下,青壯年早衰,性機能減退,健忘,甚至精神癡呆,不育不孕,舌淡紅,脈虛等,治療當補腎填精,用五子衍宗丸、人參鹿茸丸之類。
4、腎氣虛證
主要表現為腎失閉藏、固澀、化水等功能,如腰膝酸軟,小便清頻,夜尿增多,遺尿或尿失控,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帶下量多清稀,或滑胎流產,舌質淡,脈弱等。治療當補腎益氣,用大補元煎、金匱腎氣丸之類。
5、腎不納氣證
主要表現為腎失納氣功能而咳喘,如慢性咳喘久不愈,動則更甚,氣不得續,痰白稀薄,腰膝酸軟,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瀝,肢體不溫,舌淡苔薄,脈微細或沉弱。治療當補腎納氣,用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七味都氣丸加參附龍牡之類。
已上就是中醫治療腎虛的方法。最后,小編提醒,臨床上腎虛五證有時并非孤立獨見,而常兼雜或合并出現,甚至牽涉其它臟腑,如陰陽俱虛,陽虛兼氣虛,肺腎氣虛等,應祥審細辨,隨證加減用藥。同時,若選用中成藥治療,對兼雜或合并證,要合用或更準選擇,如陰陽俱虛可選參茸衛生丸。
此外,若某證中某一癥狀突出,選藥也要斟酌,如腎陰虛證口于明顯,可選麥味地黃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