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導致了肺結核
我們都知道肺結核疾病的危害,也都知道肺結核病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得了肺結核疾病一定要盡早治療,以防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更嚴重的傷害,但是好多人對引起此病的一些原因可能不了解,下面我們會有哪些因素導致了肺結核。
肺結核病因
一、結核菌
屬放線菌目,分枝桿菌科的分枝桿菌屬,其中引起人類結核病的主要為人型結核菌,牛型感染少見。結核菌為需氧菌,不易染色,經品紅加熱染色后,即使用酸性酒精沖洗亦不能脫色,故稱為抗酸桿菌;鏡檢呈細長、略彎的桿菌。對外界抵抗力較強,在陰濕處能生存5個月以上;但在陽光曝曬2小時,5%~12%甲酚皂(來蘇)溶液接觸2~12小時,70%酒精接觸2分鐘,或煮沸1分鐘,即可被殺滅。最簡便的滅菌方法是直接焚毀帶有病菌的痰紙。結核菌生長緩慢,增殖一代需15~20小時,生長成可見的菌落一般需4~6周,至少亦需3周。
結核菌菌壁為含有高分子量的脂肪酸、脂質、蛋白質及多糖類組成的復合成分,與其致病力、免疫反應有關。在*內,脂質能引起單核細胞、上皮樣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而形成結核結節;蛋白質可引起過敏反應,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多糖類則參與某些免疫反應(如凝集反應)。結核菌分為人型、牛型及鼠型等種類。前兩型(尤以人型,標準菌株H37Rv)為人類結核病的主要病原菌,人型與牛型菌形態相似,對豚鼠均有較強致病力,但人型菌對家兔免疫致病力則遠較牛型菌為強。人型菌可產生煙酸,而牛型菌的煙酸試驗多呈陰性。飲用未經消毒的帶有牛型結核菌的牛服,可能引起腸道結核感染。
在繁殖過程中,結核菌由于染色體基因突變而產生耐藥性。耐藥性是結核菌的重要生物學特性,關系到治療的成敗。天然耐藥菌繼續生長繁殖,最終菌群中以耐藥菌為主(敏感菌被藥物淘汰),抗結核藥物即失效,此種因基因突變而出現的極少量天然耐藥菌(自然變異),通常不致引起嚴重后果。另一種發生耐藥性的機制是藥物與結核菌接觸后,有的細菌發生誘導變異,逐漸能適應在含藥環境中繼續生存(繼發耐藥)。在固體培養基中每毫升含異煙肼(INH)1μg,鏈霉素(SM)10μg或利福平(RFP)50μg能生長的結核菌分別稱為各該藥的耐藥菌。耐INH菌株對動物的致病力是顯著減弱,耐SM菌的致病力一般不降低,耐RFP菌有不同程度降低,對RFP及INH同時耐藥的結核菌,其致病力降你較單一耐INH者更顯著。
患者以往未用過某藥,但其痰菌對該藥耐藥,稱原始耐藥菌感染。長期不合理用藥,經淘汰或誘導機制出現耐藥菌,稱繼發耐藥。復治患者中很多為繼發耐藥病例。近年來對多種藥物耐藥結核菌日漸增多,成為臨床上很難治愈的病例。任何藥物聯合錯誤、藥物劑量不足、用藥不規則、中斷治療或過早停藥等,均可導致細菌耐藥。發生耐藥的后果必然是近期治療失敗或遠期復發。因此避免與克服細菌耐藥,是結核病化學治療成功的關鍵。
二、感染途徑
呼吸道感染是肺結核的主要感染途徑,飛沫感染為最常見的方式。傳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結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陽性、未經治療者)的痰液。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噴啑時噴出的飛沫而受感染。小于10μg的痰滴可進入肺泡腔,或因其重量輕而飄浮于空氣中較長時間,在室內通風不良環境中的帶菌飛沫,亦可被吸入引起感染。感染的次要途徑是經消化道進入體內。少量、毒力弱的。接種卡介菌或經過結核菌感染后所獲得的免疫力(后天性免疫力)則具有特異性,能將入侵的結核菌殺死或嚴密包圍,制止其擴散,使病灶愈合。獲得性免疫顯著強于自然免疫,但二者對防止結核病的保護作用是相對的。*感染結核菌后,因具有免疫力而不發展成結核病。鍛煉身體有助于增強免疫;反之,麻疹、糖尿病、矽肺、艾滋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營養不良或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減低*免疫功能,容易受結核菌感染而發病,或使原先穩定的病灶重新活動。年齡可影響人對結核感染的自然抵抗力,老人與幼兒是易感者,與老年時細胞免疫低下及幼兒的細胞免疫系統尚不完善有關。
結核病的免疫主要是細胞免疫,表現為淋巴細胞的致敏與吞噬細胞功能的增強。入侵的結核菌被吞噬細胞吞噬后,經加工處理,將抗原信息傳遞給T淋巴細胞,使之致敏。當致的T淋巴細胞再次接觸結核菌,可釋出多種淋巴因子(包括趨化因子、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巨噬細胞激活因子等),使巨噬細胞聚集在細菌周圍,吞噬并殺滅細菌,然后變成類上皮細胞及朗漢斯(Langhans)巨細胞,最終形成結核結節,使病變局限化。
結核菌侵入*后4~8周,身體組織對結核菌及其代謝產物所發生的敏感反應稱為變態反應,與另一亞群T淋巴細胞釋放的炎性介質、皮膚反應因子及淋巴細胞毒素等有關。局部出現炎性滲出,甚至干酪壞死,常伴有發熱、乏力及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此時如用結核菌素作皮膚試驗(詳見下述),可呈陽性反應。注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并有大量致敏的T淋巴細胞浸潤。*對結核菌及其代謝產物的此種細胞免疫反應,屬于第Ⅳ型(遲發型)變態反應。感染結核菌后,尚可發生皮膚結節性紅斑、多發性關節炎或皰疹性結合膜炎等,均為結核病變態反應的表現,常發生于原發結核感染患者。
結核菌體的多肽、多糖復合物與反應有關,而其蠟質及結核蛋白則與變態反應有關。引起兩者的抗原成分不同,但免疫與變態反應則常同時存在。例如接種卡介苗后可產生免疫力,同時結核菌素反應(變態反應)亦轉為陽性。兩者的出現亦可能與機體不同T淋巴細胞亞群所產生的淋巴因子有關。免疫對*起保護作用,而變態反應則通常伴有組織破壞,對細菌亦不利。嚴重疾病、營養不良或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均可削弱免疫力,變態反應也同時受到抑制,表現為對結核菌試驗的無反應。當全身情況改善或停用抑制免疫反應的藥物后,隨著免疫與變態反應的恢復,結核菌素反應亦變為陽性。免疫與變態反應有時亦不盡平行,與*復雜的內外環境、藥物的影響,以及感染菌量及毒力等因素有關。總之,入侵結核菌的數量、毒力及*免疫力、變態反應的高低,決定感染后結核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抵抗力處于劣勢時,結核病常易于發展;反之,感染后不易發病,即使發病亦比較輕,且易治愈。
(二)初感染與再感染
給豚鼠安次接種一定量的結核菌,最初幾天可無明顯反應,約10~14天之后,注射局部發生紅腫,逐漸形成潰瘍,經久不愈,結核菌大量繁殖,到達局部淋巴結,并沿淋巴結及血液循環向全身播散,豚鼠易于死亡,表明豚鼠對結核菌無免疫力。
如將同量結核菌注入4~6周前已受少量結核菌感染的豚鼠體內,則所發生的反應顯然與上述不同。注射后,動物高熱,2~3天之后,注射局部出現組織紅腫、潰瘍、壞死等劇烈之反應,但不久即可愈合、結痂、局部淋巴結并不腫大,不發生全身性結核播散,亦不致死亡。這種由于再感染引起的局部劇烈變態反應,通常易愈合,亦無全身播散,均為豚鼠對結核菌已具有免疫力的結果。機體對結核菌再感染與初感染所表現出不同反應的現象,稱為科赫(Koch)現象。
肺部首次(常為小兒)感染結核菌后(初感染),細菌被吞噬細胞攜至肺門淋巴結(淋巴結腫大),并可全身播散(隱性菌血癥),此時若機體免疫力低下,可能發展為原發性進行性結核病。但在成人(往往在兒童時期已受過輕度結核感染,或已接種卡介苗),機體已有定的免疫力,此時的再感染,多不引起局部淋巴結腫大,亦不易發生全身播散,而在再感染局部發生劇烈組織反應,病灶多滲出性,甚至干酪樣壞死、溶化而形成空洞。
三、*的反應性
(一)免疫與變態反應
*對結核菌的自然免疫力(先天免疫力)是非特異性的結核菌多能被*免疫防御機制所殺滅。僅當受大量毒力強的結核菌侵襲而機體免疫力不足時,感染后才能發病。其他感染途徑,如經皮膚、泌尿生殖系統等,均很少見。
上述文章中給大家介紹了引起肺結核的原因有哪些了,相信大家看完后也都有所了解了,我們一定要多去認識一下有關肺結核的知識,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出現肺部疾病后不舒服時應及時治療。
-
肺結核的引起原因是哪些說起肺結核這種疾病大家應該是很了解的,這種疾病是臨床上很常見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發生以后,患者會有明顯的痛苦,大家只有了
-
肺結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生活中還是會有很多人們都會出現一些疾病,肺結核這個疾病就是其中的一種,大家一定要了解引起肺結
-
生活中誘發肺結核有哪幾種原因雖然肺結核這個疾病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一種高發的疾病,肺結核的發生也讓很多患者都是比較困惑的,但是大家對于誘發肺結核的幾種原
-
生活中誘發肺結核的原因是什么對于生活中誘發肺結核的原因大家都是想要了解的,因為肺結核這種活動就會很高的發病率,我們只有了解到誘發的原因也能夠積極的做
-
生活中引起肺結核的原因都存在哪些肺結核發病率一直都比較高的,但是對于這種疾病很多人都是抱著比較恐懼的態度生怕自己會患上這種疾病,但是又不了解這種疾病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