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孝文化
孝行孝道,是中華文化和中國倫理的根基?v觀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在世界上的許多民族中沒有一個像中華民族那樣重視孝,也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那樣關注孝。孝,既是我國文化的鮮明特色,也是我國文化的倫理特色。作為炎黃子孫,最難承受的指責就是不孝;身為中華兒女,我們總以被人稱贊為孝子賢孫而驕傲自豪。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中華文化經歷幾千年的大浪淘沙,風雨洗禮,許多風俗習慣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演化,隨著民族的融合而豐富,可唯有孝道文化樹大根深,牢不可摧。許多早年飄揚過海、定居他鄉好幾代的華人華僑,他們已經不能流利地說母語,早已淡忘了家鄉的青山小河,但唯有一件大事不可或缺,那就是拜祖祭先。這一神圣而固定的習俗,使他們永遠打上炎黃子孫的鮮明烙印。
誠然,任何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都不可能只有精華,而沒有糟粕。發展演變到極致的中國孝文化,在魯迅眼里,曾只剩下“吃人”的面貌。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社會,統治階級為了政治利益的需要,把以孝治天下作為調整和規范社會關系的最高境界,讓活人殉死、殉葬當做盡孝盡忠的榜樣,演繹了多少人間悲劇。而“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觀念,更是對人性與自由的殘酷扼殺,將偌大一個文明古國桎梏得思想無存、萬馬齊喑、死氣沉沉。那流行至今的《二十四孝》故事,充滿了違背科學,踐踏人性,愚昧迂腐的氣味。像賣身葬父、埋兒奉母、恣蚊飽血、嘗糞憂心、戲彩娛親、棄官奉親等等,體現了極端孝道的殘忍,反科學、反人類,并不值得頌揚流傳,更不能讓當今的青少年所學習效仿。
或許正是傳統孝道文化的糟粕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阻礙,或許那種極端行孝的負面作用已經淪為民族的一種劣根,因此,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在反封建的大旗下,墨儒孝道曾被列入被蕩滌的范圍,與爭取自由,個性解放的現代青年越來越不相容。進入改革開放年代,隨著世界經濟的融合與文化多元文化的發展,那種“百德孝為本”的觀念大多停留在書本與父輩的教誨上。青年人的思想與追求已經隨著當今世界的五彩斑斕飛翔而去,不再受傳統的禁錮約束,以至于如今許多長輩和家長不斷抱怨人心不古、兒女不孝、世風日下。
當代許多年輕人真的是不孝子孫了嗎?任何這樣的估價與結論都是不值得一駁的。在擁有13億人口的國度里,要尋找一批敬祖盡孝的典型事例并不難,當代版的《二十四孝》故事也能挖掘到。可最關鍵的問題是,在當今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孝道,弘揚什么樣的文化?
現代社會最核心的價值觀是什么?是公平。具體到孝德,體現為一種代際公平。只有公平,才能樹立完美的人格,體現做人的尊嚴。不管何等璀璨的傳統習俗與文化,能否在現代社會得到弘揚發展,關鍵是在展現公開中找到自身的歷史方位和坐標。中國傳統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有一點難以與現代社會相融合的,那就是不公平。中國孝道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臣對君孝、子對父孝、妻對夫孝(忠),反之則為大逆不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行,子不能不行;夫要妻離,妻不能不離。這種權利的不對等,義務的不對稱,人格的不平等,就是嚴重的不公平。將嚴重不公的事情作為道德規范,必將導致社會的畸形發展。
正因為如此,當今社會提出了“慈孝”的概念。慈是對長輩而言;孝是對晚輩的要求;推演開來,可以延伸到社會的各種人際關系,體現著基本的對等公平。做父母長輩的,當我們認為兒女不孝時,我們何嘗想過,在兒女成長時我們是否給與足夠的慈愛與關懷,對他們的意愿是否給與足夠的尊重和支持,對他們的個性是否給與足夠的理解與愛護,對他們的過錯是否給與足夠的引導與寬容。將這樣的對等公平延伸至國家與公民關系,領導與下屬關系,丈夫與妻子關系等等,何嘗不是這個道理?西方國家沒有孝文化,卻在宗教與常規教育中無不以“愛”和“感恩”為中心。這種愛中就貫穿著慈孝的成分,但強調的是大愛,人類之愛、人性之愛、人格之愛。這樣的愛,是中國孝道文化需要與世界融合與發展的方向。
為此,本期借清明節到來之機,推出專題“慈孝之美”。我們從不同側面選擇了一組人物,他們的慈孝故事不僅體現在對自己的父母,同時體現在對戰友、同事、同學的雙親,體現在對自己屬下的職工,體現在對從未謀面的災民、弱者身上。他們以自己對慈孝的身體力行,演繹了新時代的感天動地,大愛無疆!
-
如何避免老人掉進謠言圈里其實老年人的身體而言也是非常的中意,那么你知道我們老年人也會有一些謠言的產生,給我們的老年人帶來非常大的傷害和困擾的,如
-
老人練太極拳的長壽秘訣每到清晨的廣場之上,有很多的老年人都是喜歡,做一些運動保護了我們老年人的身體的,讓我們老年人的關節或者是全身都有一個非常
-
4個原因導致老人貧血 老人貧血吃什么好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多人會出現貧血的現象,老年人也不例外,因為老年人的飲食會出現一些不平衡的現象,所以平時大家需要關注老年
-
如何判斷老人抑郁癥呢?雖然現在已步入了老齡化社會,但隨之而來影響老人身心健康的疾病也在逐步的增加,其中發生老人產生抑郁癥伴發非常多,時常會感到
-
老人平時如何保健養生養生保健是現在非常盛行的,特別是對上了歲數的老人們,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在其身體日常發生微小疾病時最好不要嘗試服用藥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