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過度關的愛孩子易患心理疾病
就在人們議論由于缺乏關愛會使孩子情感出現荒漠化的同時,另一個極端——由過度關愛所引起的問題同樣令人擔憂。
已經上初二的劉沛的母親每天中午要換兩次公共汽車回來給兒子做飯,做好飯顧不上吃就又要趕著上班。每天奔波,不辭勞苦。母親的理由是學校里的飯菜不可口,兒子吃不慣,自己跑點路吃點苦沒關系,只要孩子學習好、有出息。
針對家長的類似做法,協和啟迪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心理學專家楊霞的說法一針見血:這樣做可能會對孩子的將來產生副作用。過度的呵護、關心同另一個極端——虐待、漠視等行為一樣,都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過度關心是一種錯愛。楊霞對此很有感慨,她向記者介紹說,在工作中她碰到過許多有類似問題的家長,他們一廂情愿地認為,孩子還小,做什么事情都不放心,對孩子關心得十分周全到位。殊不知,這并不是孩子所愿。一個例子是有一次,幾個學生在一起談論,一位女孩大談她在家里很幸福,引得眾女生羨慕不已。其實,她的幸福僅僅是父母對她生活、學習基本放手,給予充分的信任。而另一個女生說自己在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后被逼著繼續學習兩三個小時,媽媽在旁邊守著,爸爸則每晚11點準時送荷包蛋進來,她心里哪怕有一千個不想吃的念頭,但一看父母期待的目光,就得咬牙咽下去,但心里卻苦死了。
為什么家長如此關愛,但孩子卻感到如此之“苦”呢?楊霞分析說,其實在當今社會,孩子們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最渴望的是給予一定的自由空間和理解信任。對孩子愛得過分,愛得無原則,超過了理智,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是自私、依賴的孩子,不會有什么出息的。調查表明,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往往是那些備受愛護,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原因就是這些好孩子長期生活在太多的“應該”里,失去了“我想”、“我要”的權利。激烈的競爭,家長的愿望,老師的關注使他們整天處在極度緊張的狀態下,而家長的過度關愛,過度管束,更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壓力。在這種壓抑、緊張、封閉的氛圍中生活,孩子容易產生不滿意、焦慮、厭惡等否定情緒,所以就會經常出現家長的關愛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應的事情了。
北京兒科研究所兒童健康與環境研究室主任丁宗一介紹,在國外,同樣的話說上三遍,就被視為一種精神折磨。他認為,所有的教育都應該遵循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而不應該老是讓孩子超前發展、非正常發展。目前許多父母把自己的生存危機感、爭強好勝心強加于孩子,孩子稚嫩的肩膀已不堪重負。
因此,楊霞建議,對于漸漸長大的孩子,家長不妨學點“宏觀”控制,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不要事必躬親。父母最重要的責任之一是幫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幫孩子在成長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人,學會自尊、自重、自強不息。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時時處處,人前人后都在教育孩子;不要一味地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而過多或夸張地表揚孩子;關心孩子但不能為他包辦一切,如果孩子在生活、學習中真的有什么困難時,父母恰當的幫助、適當的愛才最有效果。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到了一定時候就會將幼崽推出家門獨立生活。但一些家長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過分地、無微不至地照顧已經可以獨立生活的孩子,卻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萎縮了。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長大后不僅單純幼稚,而且社會適應能力差,他們會缺乏社會責任感,不會管理自己,更不會照顧和關心別人。這樣的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會不知所措,嚴重的還會出現心理疾病,成為社會的負擔。
楊霞由此提醒家長,生活是復雜的,但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教育、給孩子提供的生活環境過于單調,孩子就會沒有機會發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這種做法的家長應該反省自己的教育觀,要按社會的需要來培養孩子的適應性,而不要按照自己的一廂情愿培養孩子的單純性。
已經上初二的劉沛的母親每天中午要換兩次公共汽車回來給兒子做飯,做好飯顧不上吃就又要趕著上班。每天奔波,不辭勞苦。母親的理由是學校里的飯菜不可口,兒子吃不慣,自己跑點路吃點苦沒關系,只要孩子學習好、有出息。
針對家長的類似做法,協和啟迪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心理學專家楊霞的說法一針見血:這樣做可能會對孩子的將來產生副作用。過度的呵護、關心同另一個極端——虐待、漠視等行為一樣,都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過度關心是一種錯愛。楊霞對此很有感慨,她向記者介紹說,在工作中她碰到過許多有類似問題的家長,他們一廂情愿地認為,孩子還小,做什么事情都不放心,對孩子關心得十分周全到位。殊不知,這并不是孩子所愿。一個例子是有一次,幾個學生在一起談論,一位女孩大談她在家里很幸福,引得眾女生羨慕不已。其實,她的幸福僅僅是父母對她生活、學習基本放手,給予充分的信任。而另一個女生說自己在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后被逼著繼續學習兩三個小時,媽媽在旁邊守著,爸爸則每晚11點準時送荷包蛋進來,她心里哪怕有一千個不想吃的念頭,但一看父母期待的目光,就得咬牙咽下去,但心里卻苦死了。
為什么家長如此關愛,但孩子卻感到如此之“苦”呢?楊霞分析說,其實在當今社會,孩子們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最渴望的是給予一定的自由空間和理解信任。對孩子愛得過分,愛得無原則,超過了理智,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是自私、依賴的孩子,不會有什么出息的。調查表明,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往往是那些備受愛護,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原因就是這些好孩子長期生活在太多的“應該”里,失去了“我想”、“我要”的權利。激烈的競爭,家長的愿望,老師的關注使他們整天處在極度緊張的狀態下,而家長的過度關愛,過度管束,更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壓力。在這種壓抑、緊張、封閉的氛圍中生活,孩子容易產生不滿意、焦慮、厭惡等否定情緒,所以就會經常出現家長的關愛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應的事情了。
北京兒科研究所兒童健康與環境研究室主任丁宗一介紹,在國外,同樣的話說上三遍,就被視為一種精神折磨。他認為,所有的教育都應該遵循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而不應該老是讓孩子超前發展、非正常發展。目前許多父母把自己的生存危機感、爭強好勝心強加于孩子,孩子稚嫩的肩膀已不堪重負。
因此,楊霞建議,對于漸漸長大的孩子,家長不妨學點“宏觀”控制,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不要事必躬親。父母最重要的責任之一是幫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幫孩子在成長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人,學會自尊、自重、自強不息。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時時處處,人前人后都在教育孩子;不要一味地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而過多或夸張地表揚孩子;關心孩子但不能為他包辦一切,如果孩子在生活、學習中真的有什么困難時,父母恰當的幫助、適當的愛才最有效果。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到了一定時候就會將幼崽推出家門獨立生活。但一些家長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過分地、無微不至地照顧已經可以獨立生活的孩子,卻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萎縮了。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長大后不僅單純幼稚,而且社會適應能力差,他們會缺乏社會責任感,不會管理自己,更不會照顧和關心別人。這樣的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會不知所措,嚴重的還會出現心理疾病,成為社會的負擔。
楊霞由此提醒家長,生活是復雜的,但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教育、給孩子提供的生活環境過于單調,孩子就會沒有機會發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這種做法的家長應該反省自己的教育觀,要按社會的需要來培養孩子的適應性,而不要按照自己的一廂情愿培養孩子的單純性。
相關文章
-
老人帶孩子 12個誤區要知道有很多的人們在平時的時候都是喜歡小寶寶的,特別對于年輕人來說,生活壓力也是比較大的,在平時的時候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老年
-
老人冬天洗澡水溫別超40℃有很多的老年人冬天洗澡的時候,水溫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做才能夠改善我們老年人的身體,給我們的老年人帶來非常健康的保護才
-
老人帶孩子要注意什么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在寶寶才能夠幫助我們小寶寶,不被一些疾病所困擾,還能夠給我們的兒女減輕一
-
老人到底應不應該幫子女帶孩子?生活當中有非常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幫助自己的子女,才能夠給我們的子女帶來非常健康的狀態,還能夠用一個非常好的
-
老人為何會依賴子女呢隨著年齡的不斷遞增,使得日常老人們的身體狀況逐漸的發生衰老,此時不但在日常行動方面帶來極大不便,更重要的心理上會表現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