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育兒課堂充電忙
最近,在哈市一些育兒培訓班的課堂上出現了一批銀發學生,他們有的戴著老花鏡認真記筆記,有的戴著助聽器聽老師講課,還不時向老師提出一些育兒問題。
準姥姥親自上陣當“月嫂”
哈市的準媽媽李女士已經懷孕五個月,最近全家人正為是否給未出生的寶寶請個月嫂爭論不休。李女士的態度明確,花點兒錢請個月嫂,家人省心,帶寶寶也更科學,何樂而不為呢?而準姥姥張女士認為,像她這樣的剩余勞動力不用“白瞎了”,雇個好月嫂,少說也得3000元,而且還雇不到“知根知底”的,她是孩子的親姥姥,還是“過來人”,而且帶孩子肯定比月嫂更用心。在爭論了半個月后,54歲的張女士作出了一個決定,參加育兒培訓班學習喂養嬰兒的科學知識,為自己充電。
已過花甲之年的劉先生經常拉著老伴一起參加某品牌嬰兒奶粉公司組織的育兒講座,劉先生說:“現在一家都一個孩兒,‘很金貴’,伺候孩子不能再沿用老辦法了。為了照顧好小孫子,我買了好多科學指導的書籍,只要有關于育兒的講座,我和老伴都一起參加,我們做爺爺奶奶的也需要進步才行,這才叫‘活到老學到老’嘛!”不過,劉先生認為,相關部門應該專門為爺爺奶奶組織一個育兒培訓班,老年人的聽力和理解力比較差,老師的講課速度太快,他們有些跟不上進程。
老人熱衷育兒培訓班
一組數據顯示,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隨著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象愈來愈普遍,有的老人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只是起到輔助的教育作用,而有的老人擔當的角色卻很多。但老人帶孩子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問題,孩子的教育疑惑、與孩子父母的觀念沖突等都是產生家庭矛盾和心理壓力的原因。
為了緩解家庭矛盾,很多老年人選擇育兒培訓班。據市婦聯兒童部的工作人員介紹,婦聯定期組織育兒培訓班,針對的人群是月嫂、育嬰師,可是每期的學員10%都是年齡從50歲到60歲的老年人,有的甚至是準姥姥和準奶奶兩位老人搭伴兒一起來學,別看他們年過半百,但是那認真勁一點不輸給其他學員。她們認為,相對于高額的“月嫂費”,培訓的費用比較便宜,除了省錢之外,產婦對于自己的媽媽和婆婆來照顧寶寶也感到更放心。正在報名的“準奶奶”王女士說,她帶孩子的老辦法和年輕的媳婦可能有沖突,為了未出世的寶寶,她愿意學學這些新式育兒經。
據培訓班的授課老師王醫生介紹,老人伺候“月子”經驗很豐富,但是有的老觀念確實也需要改變,一些老人給剛出生的寶寶“擠馬牙子”,還要求“月子”中的產婦只能吃小米粥加雞蛋,水果、蔬菜、食鹽統統“隔離”。可是現在的年輕媽媽都會提前“做功課”,掌握一些現代育兒知識,老辦法和新觀念一撞擊,讓“月子”里的新媽媽都有些壓抑。
新老育兒經結合促和諧
其實,“爺爺奶奶育兒培訓班”在國外早已非常普遍。有了孩子之后,家庭關系就變得更復雜,需要處理的問題更多,年輕父母和老人如果都得到相應的心理輔導和育兒知識培訓,這對于孩子成長和家庭和諧都有好處。
專家表示,隔代教育對祖父母們自身也有利,不僅可以緩解老人的孤寂,從孫輩的成長中獲得生命力,與小孩玩耍的天倫之樂對老人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心態也大有益處。只要孩子的祖父母和父母雙方能互相理解,增加溝通,不斷學習,就可以形成對孩子和全家人都有幫助的家庭氛圍。
隔代教育受到很多爺爺奶奶的青睞,但專家提醒孩子的父母要懂得理解老人,對老人心懷感恩。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幫助撫養孩子的過程中貢獻是巨大的,他們對孩子身體和生活細心照顧,對孩子情感給予理解和接納,同時還能減輕年輕父母的養育負擔。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老人對孫子隔代親的心理和行為使得孩子的情感得到極大滿足,這種親情是年輕父母所不能替代的。
準姥姥親自上陣當“月嫂”
哈市的準媽媽李女士已經懷孕五個月,最近全家人正為是否給未出生的寶寶請個月嫂爭論不休。李女士的態度明確,花點兒錢請個月嫂,家人省心,帶寶寶也更科學,何樂而不為呢?而準姥姥張女士認為,像她這樣的剩余勞動力不用“白瞎了”,雇個好月嫂,少說也得3000元,而且還雇不到“知根知底”的,她是孩子的親姥姥,還是“過來人”,而且帶孩子肯定比月嫂更用心。在爭論了半個月后,54歲的張女士作出了一個決定,參加育兒培訓班學習喂養嬰兒的科學知識,為自己充電。
已過花甲之年的劉先生經常拉著老伴一起參加某品牌嬰兒奶粉公司組織的育兒講座,劉先生說:“現在一家都一個孩兒,‘很金貴’,伺候孩子不能再沿用老辦法了。為了照顧好小孫子,我買了好多科學指導的書籍,只要有關于育兒的講座,我和老伴都一起參加,我們做爺爺奶奶的也需要進步才行,這才叫‘活到老學到老’嘛!”不過,劉先生認為,相關部門應該專門為爺爺奶奶組織一個育兒培訓班,老年人的聽力和理解力比較差,老師的講課速度太快,他們有些跟不上進程。
老人熱衷育兒培訓班
一組數據顯示,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隨著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象愈來愈普遍,有的老人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只是起到輔助的教育作用,而有的老人擔當的角色卻很多。但老人帶孩子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問題,孩子的教育疑惑、與孩子父母的觀念沖突等都是產生家庭矛盾和心理壓力的原因。
為了緩解家庭矛盾,很多老年人選擇育兒培訓班。據市婦聯兒童部的工作人員介紹,婦聯定期組織育兒培訓班,針對的人群是月嫂、育嬰師,可是每期的學員10%都是年齡從50歲到60歲的老年人,有的甚至是準姥姥和準奶奶兩位老人搭伴兒一起來學,別看他們年過半百,但是那認真勁一點不輸給其他學員。她們認為,相對于高額的“月嫂費”,培訓的費用比較便宜,除了省錢之外,產婦對于自己的媽媽和婆婆來照顧寶寶也感到更放心。正在報名的“準奶奶”王女士說,她帶孩子的老辦法和年輕的媳婦可能有沖突,為了未出世的寶寶,她愿意學學這些新式育兒經。
據培訓班的授課老師王醫生介紹,老人伺候“月子”經驗很豐富,但是有的老觀念確實也需要改變,一些老人給剛出生的寶寶“擠馬牙子”,還要求“月子”中的產婦只能吃小米粥加雞蛋,水果、蔬菜、食鹽統統“隔離”。可是現在的年輕媽媽都會提前“做功課”,掌握一些現代育兒知識,老辦法和新觀念一撞擊,讓“月子”里的新媽媽都有些壓抑。
新老育兒經結合促和諧
其實,“爺爺奶奶育兒培訓班”在國外早已非常普遍。有了孩子之后,家庭關系就變得更復雜,需要處理的問題更多,年輕父母和老人如果都得到相應的心理輔導和育兒知識培訓,這對于孩子成長和家庭和諧都有好處。
專家表示,隔代教育對祖父母們自身也有利,不僅可以緩解老人的孤寂,從孫輩的成長中獲得生命力,與小孩玩耍的天倫之樂對老人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心態也大有益處。只要孩子的祖父母和父母雙方能互相理解,增加溝通,不斷學習,就可以形成對孩子和全家人都有幫助的家庭氛圍。
隔代教育受到很多爺爺奶奶的青睞,但專家提醒孩子的父母要懂得理解老人,對老人心懷感恩。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幫助撫養孩子的過程中貢獻是巨大的,他們對孩子身體和生活細心照顧,對孩子情感給予理解和接納,同時還能減輕年輕父母的養育負擔。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老人對孫子隔代親的心理和行為使得孩子的情感得到極大滿足,這種親情是年輕父母所不能替代的。
相關文章
-
老人帶孩子 12個誤區要知道有很多的人們在平時的時候都是喜歡小寶寶的,特別對于年輕人來說,生活壓力也是比較大的,在平時的時候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老年
-
老人冬天洗澡水溫別超40℃有很多的老年人冬天洗澡的時候,水溫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做才能夠改善我們老年人的身體,給我們的老年人帶來非常健康的保護才
-
老人帶孩子要注意什么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在寶寶才能夠幫助我們小寶寶,不被一些疾病所困擾,還能夠給我們的兒女減輕一
-
老人到底應不應該幫子女帶孩子?生活當中有非常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幫助自己的子女,才能夠給我們的子女帶來非常健康的狀態,還能夠用一個非常好的
-
老人為何會依賴子女呢隨著年齡的不斷遞增,使得日常老人們的身體狀況逐漸的發生衰老,此時不但在日常行動方面帶來極大不便,更重要的心理上會表現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