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天下父母心
凡有正宗中國血統的男女,應該都知道感恩,感恩情結首先表現于對自己父母的尊重。然而社會上不乏對父母不尊不敬之流,這有悖于中華傳統美德暫且不論,稱之為“缺德之徒”應不為甚。
每一個人在真正意義上的生命之始就有與父母結下了不解之緣,母親懷胎十月,產下的不只是一個生命,伴之而來的是希望、憧憬、驚恐和操勞。延續后代被父母看做一種神圣的天職,他們明知在將來的日子里有諸多的未卜因素,但還是義無反顧的堅守自己的職責。
從襁褓幼兒到牙牙學語,從蹣跚學步到懵懂少年,從年少輕狂到血氣方剛……每個人的成長的歷程,父母的叮囑與嘮叨無窮盡的點綴其中,你在父母身邊時覺得這些是瑣碎的,令你心煩的,可是當你遠離父母之后,耳邊突然缺少了這些東西,在寂靜的夜里清點、整理自己雜亂的思緒時你會覺得心里空空的--外面的世界再好,你永遠只是它的點綴,可是在家里,父母卻毫不吝嗇的點綴著你。
曾經看過一篇報道,講的是某市一個72歲的老婆婆靠拾荒贍養自己93歲高齡的母親,而且她靠這樣的營生堅持了近十年,讀后我潸然淚下。這與社會上某些“啃老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在年輕時一味的向父母索要,幾乎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是,當父母變成了老人,他們會將老人“擱置”起來,更有甚者將老人“封存”起來,父母老了依舊住著曾經的婚房,他們卻理所當然的住著父母耗盡心血為他們購置的闊綽的新房。他們對“贍養老人”簡單的理解為物質上滿足老人,殊不知人到老年心靈又回歸了“童真”,他們的心靈是需要關懷和呵護的。
相信每一個孩子會說話的時候喊出第一個稱呼的都是“爸爸”或“媽媽”,為人父母的男女在初為人父、初為人母的時候第一感受是什么呢?我曾經問過我的幾位朋友,他們有的說是幸福,有的告訴我說是興奮,而我的感受卻是愧疚,我成為了自己兒子的父親,我就自然想到了我的父親,他為我操勞半生,而終卻未曾享用過我帶給他的一點“恩惠”。我更是想到了我的母親,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健康情況每況愈下,能夠讓她安度晚年成為我很大的一個心愿。
父母為子女的操勞表現于生活得角角落落,點點滴滴--外面刮風下雨了,作為父母的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出門在外的子女們是否被雨淋著了,是否吃得飽穿得暖;看到了大街上有賣自己兒女喜歡吃的烤紅薯,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即使再忙也應該買給自己的子女;晚上被噩夢里有關不在身邊子女的情節驚醒了,他們馬上抓起電話打給子女驗證噩夢是否屬實,一旦那邊電話關機,會驚得他們夜不能寐。
上初中的時候,我曾經在生物課本上學過一種鳥到老的不能動彈的時候他們的后代會為她建造一個窩,這只老鳥會在自己窩里等待孩子們輪流送來食物直到她死去。鳥類都能做到贍養自己的老人,作為靈長目的人類為什么有的會在道德上退化了呢?假如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老人,讓老人安享晚年將不再是一句空話。
-
老人帶孩子 12個誤區要知道有很多的人們在平時的時候都是喜歡小寶寶的,特別對于年輕人來說,生活壓力也是比較大的,在平時的時候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老年
-
老人冬天洗澡水溫別超40℃有很多的老年人冬天洗澡的時候,水溫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做才能夠改善我們老年人的身體,給我們的老年人帶來非常健康的保護才
-
老人帶孩子要注意什么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在寶寶才能夠幫助我們小寶寶,不被一些疾病所困擾,還能夠給我們的兒女減輕一
-
老人到底應不應該幫子女帶孩子?生活當中有非常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幫助自己的子女,才能夠給我們的子女帶來非常健康的狀態,還能夠用一個非常好的
-
老人為何會依賴子女呢隨著年齡的不斷遞增,使得日常老人們的身體狀況逐漸的發生衰老,此時不但在日常行動方面帶來極大不便,更重要的心理上會表現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