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孝道第一步 常問老人八句話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與父母其實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心靈溝通,而呈現出一種表面化與程式化的關系:在一起吃飯、看電視、談論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看似親密但心靈上疏遠的人。當兒女再回家時,不妨與父母好好聊聊這些問題。
1、能跟我說說爺爺奶奶的事情嗎?
美國思想家芒福德說:每一代人總是反抗自己的父輩,卻和祖父交上了朋友。很多人對于自己的祖父母不甚了解,甚至沒有見過他們,但是家族的傳統與血緣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看看在父母眼中,祖父母們都是什么樣的人,從他們的故事中,會找到許多和自身故事的相同點;還能從這些講述中了解他們與父母或爺爺奶奶的關系,從而對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產生重要作用。
2、您小時候什么樣,我跟您像么?
法國著名作家莫洛亞凡的《人生的五大問題》中,有著這樣的論述:“父母看到孩子第一次接觸實際生活而出現困難時,會想到自己以前所犯的錯誤,會天真地試圖把經驗傳授給他們。”這在現實中十分常見,父母會對我們的一些行為“嘮叨”不停,而孩子卻厭煩這樣的說教。此時,不妨讓父母講講他們小時候的樣子,是不是也跟現在的自己有許多共同處。在講述中子女會逐漸領悟父母的“苦口婆心”,并在面對人生困境時多了一些新思路。研究發現,一個人越是能更多地了解父母的過去,越是能與他們建立更為親密的關系。
3、您還記得我小時侯的事情嗎?
歐洲有這樣一句諺語:父親和兒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親愛的是兒子本人,兒子愛的則是對父親的回憶。在父母的眼中,無論孩子多大、有多成功,他們還是孩子。所以父母永遠不會忘記你小時候發生的趣事或不好的事,他們說起這些,心中泛起的是永恒的溫馨。讓父母講講我們的過去,不僅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心理滿足,同時也會使我們通過回憶看到那時與父母的關系,從而加深對父母的理解。
4、您能傳授給我一些經驗教訓嗎?
不要想當然地認為父母的思想過時了,我們不妨想想自己到了父母的年齡,最希望告訴自己的孩子什么?自然就會對他們的建議有一個理性的態度。做兒女的都要明白一個常識:你經歷的許多事父母早已經歷過了,要聽聽他們對這些事以及對你的看法。也許他們說不出書本中的大道理,但是在生活這所“大學”中,他們早已畢業多年,教導一個“新生”總是綽綽有余的。
5、您覺得一生中最幸福、最驕傲的事是什么?
“我得了100分”、“我當上班長了”……從小到大我們都和父母分享幸福,希望自己成為他們的驕傲。如今,我們也可以問問,在父母的生命中還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當我們分享父母這些曾經的趣事、成就和快樂時,就會發現自己并不是他們的全部。在了解這個道理后,可以讓我們變得實際和謙卑,以便與父母之間建立真實的親密關系,而不是建立在想像之上的關系。
6、您有過遺憾的事嗎?如果有機會,您會怎么做?
人生并不完美,每個人都會有遺憾,父母在我們的眼中就算再高大,也會有他們力不能及,或無奈選擇的時候。這個話題或許我們很少提及。但父母的回答往往會發人深省,讓我們重新了解父母,理解并接受“遺憾”其實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說明我們能夠面對一個真正的自己。有遺憾不要緊,因為遺憾往往會成為未來奮進的動力。
7、一生中哪些事對您的影響最大?
兒女成年后,總是會對小時候的玩具、電視劇以及特殊事件等充滿了回憶。其實對于父母也是一樣,他們同樣會有屬于自己的難以忘懷的事情,這些共同記憶會成為改變一個人的重大因素。試著問問他們,你或許能了解父母當時的所思所想所感,并從影響到他們的事情中領悟一個道理。
8、您希望我們怎么處理您的身后事呢?
中國人對“死”有著深深的忌諱,總是避免討論有關的內容。其實我們可以試著討論包括父母過世以后的計劃。比如后事如何處理?怎么立遺囑?想要什么樣的追悼會等。考慮到中國的文化,可換種說法討論。比如詢問他們有什么理想希望子女幫助完成等。通過傾訴想法,父母也能夠獲得一種安慰,進而從容地面對人生終點。
-
老人帶孩子 12個誤區要知道有很多的人們在平時的時候都是喜歡小寶寶的,特別對于年輕人來說,生活壓力也是比較大的,在平時的時候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老年
-
老人冬天洗澡水溫別超40℃有很多的老年人冬天洗澡的時候,水溫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做才能夠改善我們老年人的身體,給我們的老年人帶來非常健康的保護才
-
老人帶孩子要注意什么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在寶寶才能夠幫助我們小寶寶,不被一些疾病所困擾,還能夠給我們的兒女減輕一
-
老人到底應不應該幫子女帶孩子?生活當中有非常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幫助自己的子女,才能夠給我們的子女帶來非常健康的狀態,還能夠用一個非常好的
-
老人為何會依賴子女呢隨著年齡的不斷遞增,使得日常老人們的身體狀況逐漸的發生衰老,此時不但在日常行動方面帶來極大不便,更重要的心理上會表現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