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生活 子女要讓爸媽多些自在
現在的老年人養老是我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首先就是子女工作真的是很忙的,沒有時間回到自己的老家照顧年紀大的父母們,還有就是很多的老年人還要為了照顧子女和子女的孩子,跑到自己認識的,不熟悉的環境,進行生活,這樣的養老有很多的好處和不好處,希望子女可以好好的衡量這樣的養老模式。
中國自古崇尚落葉歸根,但有這樣一群老人,他們為了子女“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城市生活;他們甘當子女的“后勤部長”,繼續為兒女操勞;他們雖能享受天倫之樂,卻面臨文化差異、生活不習慣、語言交流困難等問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候鳥式父母”。
近八成由外地來武漢生活的老人感覺孤獨,超六成人每天在家獨處,他們也因此成為心理門診的?汀
隨機采訪了40多位外地來京老人,其中近七成是為照顧孫輩而來。對于在京的生活,28位老人表示過不慣。在談及最缺什么時,八成老人表示最缺語言交流,其次是沒有朋友圈。還有近六成老人表示有機會就要回老家生活。“候鳥式父母”尤其在以下幾個方面有一肚子苦水。
生活不習慣。來自甘肅農村的張大爺始終用不慣抽水馬桶,天天到小區外的公廁。他習慣飯后抽根煙,可孝順的兒媳在這件事上反應激烈,讓他非常為難。
同好很難找。不僅農村老人“漂”到北京不習慣,城里來的老人也有難處。四川內江的邱紅軍是個麻將迷,來京后,卻找不到會玩四川麻將的人,使他對家鄉的思念與日俱增。
老伴分居住。廣州來的唐阿姨說,老伴原本一起來京,但不習慣干燥的氣候,沒多久就打道回府。大半輩子從沒分開過的夫妻分居兩地,讓她感到心碎。
語言成障礙。來自山東威海的李大爺雖不用分居,但一口膠東方言讓他不敢與人交流。偶然間,他發現小區有一輛“魯K”牌照的車,讓他仿佛找到了親人。這輛車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幾乎每天都要去看看在不在。李大爺說,如果遇到車主,他一定要用家鄉話好好跟人聊上一次。
后輩溝通難。李大爺的老伴叢姨習慣做菜放醬油,可兒媳口味清淡,吃不慣她做的菜。兒子心疼媳婦,說了母親幾次,讓老人很委屈,甚至想撂挑子回家,可畢竟是自己的孩子,哪放得下啊。
孤單、憋悶、沒有歸屬感,是不少“候鳥式父母”的心理現狀。離開家鄉,脫離原有的社會支持系統,讓他們陷入精神“孤島”,導致自我封閉。老人心理本就脆弱,愛琢磨,來到兒女家,有時會有寄人籬下的負面感受,價值感瓦解,產生自卑、孤獨等負面情緒。人老了愛看臉色,易受晚輩情緒影響,陷入“管狀思維”怪圈,也就是“鉆牛角尖”。有時兒女的一個表情,就會令他們自責不已,懷疑自己做錯事,情緒惡性循環,甚至出現焦慮、抑郁等障礙。
“候鳥式父母”要想幸福,離不開自我調節和兒女關懷。
-
老人帶孩子 12個誤區要知道有很多的人們在平時的時候都是喜歡小寶寶的,特別對于年輕人來說,生活壓力也是比較大的,在平時的時候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老年
-
老人冬天洗澡水溫別超40℃有很多的老年人冬天洗澡的時候,水溫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做才能夠改善我們老年人的身體,給我們的老年人帶來非常健康的保護才
-
老人帶孩子要注意什么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在寶寶才能夠幫助我們小寶寶,不被一些疾病所困擾,還能夠給我們的兒女減輕一
-
老人到底應不應該幫子女帶孩子?生活當中有非常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幫助自己的子女,才能夠給我們的子女帶來非常健康的狀態,還能夠用一個非常好的
-
老人為何會依賴子女呢隨著年齡的不斷遞增,使得日常老人們的身體狀況逐漸的發生衰老,此時不但在日常行動方面帶來極大不便,更重要的心理上會表現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