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服降壓藥要提防低血壓
老年高血壓患者習慣在患有高血壓疾病之后,就吃藥,但是他們有這樣的一個誤區,習慣把降壓目標定得太低。這樣的目標而言,高血壓合并體位性低血壓患者而言,收縮壓控制在130~150毫米汞柱最為合適,在這里我們建議晨起空腹溫水送服降壓藥,降壓藥不要和葡萄柚汁或葡萄柚同時服用。
72歲的陳大爺起床如廁時,突然感到一陣頭暈眼花,隨即摔倒在地。被家人緊急送往附近醫院搶救,發現顱內嚴重出血,幸好保住性命。經醫生診斷,導致張大爺出現險情的“元兇”是體位性低血壓。“父親患有高血壓,一直服用硝苯地平,怎么會有‘低血壓’呢?”陳大爺的兒子十分不解。
專家指出,雖然“高血壓合并體位性低血壓”乍聽起來是一個“矛盾”的概念,然而,據調查,70歲以上老年高血壓患者中,近30%是合并體位性低血壓的。因此,老年高血壓患者在服用降壓藥的同時,一定要想到合并體位性低血壓的可能。老年高血壓患者用藥時建議跟蹤24小時血壓變化,可根據血壓變化規律針對性選擇藥物。降壓藥物宜選用長效制劑;但若出現臥位后高血壓,則可選擇短效或中效降壓藥物。同時,專家提醒,建議晨起空腹溫水送服降壓藥物,降壓藥不要和葡萄柚汁同時服用。
高血壓合并體位性低血壓,老年人常見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老年心血管病科主任謝志泉教授介紹,“體位性低血壓”是指從臥位或坐位轉為直立位后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超過2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下降超過10毫米汞柱。體位性低血壓發生時可出現頭暈、眼花、冷汗、黑朦、摔倒甚至暈厥等。謝志泉稱,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與許多因素有關,其中自主神經對血管調節能力下降是常見的原因。通常自主神經調節呈增齡性減退,因此年齡越大,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的幾率越高。
“高血壓患者可合并體位性低血壓,在老年人群中更加常見。”謝志泉稱,老年高血壓患者,由于大血管彈性纖維減少,血管變得僵硬,同時自主神經適應性調節能力下降,這種情形下,當體位突然發生變化,特別是過度或不當降壓后,患者易于出現血壓突然下降。有研究指出,高血壓合并體位性低血壓患者,冠心病事件及腦卒中發生風險較高。
體位性低血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繼發性體位性低血壓多由糖尿病、帕金森病、中風、脊髓疾病、嚴重感染、內分泌紊亂等明確病理性因素引起;此外有些藥物(包括一些降壓藥)容易引發體位性低血壓,如利尿藥、血管擴張藥物、抗腎上腺素藥物、鎮靜藥等。
用藥:不要用葡萄柚汁送服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藥劑科主管藥師李晉表示,降壓藥屬于處方藥,然而目前市面上有一些中成藥復方制劑,如降壓片、降壓袋泡茶、降壓神茶等,均以非處方藥的“身份”面市,“但中成藥復方制劑中可能含有處方藥成分,這未必能給予患者有效治療,反而可能因為加用其他降壓藥而導致血壓偏低或不穩,長期使用可能會誘發其他疾病的發生。”
李晉介紹,一般來說,在急需控制血壓的情況下可使用短效降壓藥,短效降壓藥具有用量大、使血壓迅速回復到正常、耐受的水平。而長效降壓藥對需要長期用藥患者而言經濟性和依從性相對較好,血壓波動較少。
謝志泉表示,高血壓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降壓應遵守平穩、適度、長期、個體化原則:
1.老年高血壓患者不要把降壓目標定得太低,對高血壓合并體位性低血壓患者而言,收縮壓控制在130~150毫米汞柱最為合適,不宜降壓過度。
2.在降壓藥物選擇上,宜選用長效制劑,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長效鈣拮抗劑。而α受體阻斷劑(如特拉唑嗪等)易誘發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某些降壓藥如利尿劑、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阻滯劑(如維拉帕米等)對體位性低血壓不利。
-
老年人高血壓的七種調理方式1、控制能量的攝入提倡吃復合糖類,如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易引起血脂升高。2、限制脂肪的攝入盡量選擇植物油,
-
哪些人容易出現高血壓?老年人更容易出現高血壓,平時飲食結構不合理的人容易出現高血壓,盡量限制食鹽的攝入量,少吃含鹽量較高的食物限制蛋白質的攝入
-
高血壓如何飲食調理?高血壓患者要做好飲食調養工作,控制熱量及脂肪的攝入量,平時要適當的攝入優質蛋白,控制鹽的攝入量,炒菜盡量少放一些高血壓患
-
老人如何預防高血壓?老年人生活中要做好高血壓的預防工作,盡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波動過大,能有效預防高血壓的產生,老年人應該要適當的轉移自
-
老年人高血壓要多注意這些問題高血壓這種癥狀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了疾病的困擾也是比較大的,越來越多的人們正在始于高血壓作用的疾病當中,給自己的身體帶來的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