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尷尬
最近教育部向各省的教育部門下發了名為《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的文件。其中第十六條規定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
初看此規定有些讓人發懵:我們曾發過“不許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批評”的文件嗎?好像沒有。如果沒有,為什么要發此規定?難道“教育”里不包括批評的內容嗎?是否“教育”這個詞還需要教育部來給詳細界定一下其所含內容?
轉而再想,在現實中,老師對學生的批評確實遭遇了不小的阻力。老師批評學生往往會引起家長對老師的不滿,且不說個別家長的過激行為,只就家長的滿腹牢騷而言很容易助長學生聽不得批評,一聽批評就極度反感。在小學高年級就有學生在老師的嚴厲批評后竟憤然推門而去,“離室出走”,弄得老師左右為難:是丟下教室里的學生去勸說“出走”的學生回教室,還是繼續上課、暫時不去管走出教室的學生?顯然扔下哪頭都不行,哪邊出了問題老師都無法免責。由此,老師還敢批評學生嗎?老師不敢批評學生,不敢大膽管理,更使如今自我意識較強的獨生子女紀律觀念淡薄,在課堂上不僅是說話、做小動作,個別學生還與同學大打出手,這并不罕見。去年安徽一所中學的“楊不管事件”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老師不敢管,校長也無奈。
國外早就有“寒冷教育”、“挫折教育”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鍛煉學生的意志力。我們的素質教育喊了多年,而我們的學生現在連批評教育都不能正確對待,這樣的學生將來會成長為什么樣的人?真令人擔憂。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教育問題是關系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我們確實應該反思:我們的教育是否出了問題?
話再說回來,教育部的這個規定可能會使老師們敢于批評學生了,老師敢批評、敢管理了,學生就能接受了嗎?僅憑一個規定就能扭轉當前的局面,解決現在的問題嗎?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要靠全社會來關注,來重視,要形成一種合力,這已是共識。我們的教育部門和政府應該在如何發揮出這種合力拿出辦法和措施,而不只是這樣一個規定。
我希望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爺、姥姥認真思考一下,怎樣教育才能使孩子成才。溺愛環境下的孩子肯定成不了龍、成不了鳳。
-
老年人旅游的好處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應該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方式來旅游,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老年人的身體,更
-
老年人經常旅游有什么好處老年人經常旅游有什么好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為了一種生活情趣。很多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也愛上了到處旅游,老年人旅游有
-
老年人常旅游 其實也可以有益身心健康在現在的生活中,而且很多老年人也是工作了一輩子,而且感覺自己退休了以后也是沒有任何的事情去做,非常的不適合,而且也會影響
-
老人旅游的好處有哪些呢雖然老人的身體在逐漸的衰老,但大家不能由此失去對戶外運動的有效鍛煉,時常出去陪兒女進行一番旅游,不僅對促進身體血液循環、
-
老人假期出游有哪些注意事項“五一端午”正值旅游的最佳時節,出游是件讓人高興的事,既有益于身體健康,又能長見識。但是,專家提醒,為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