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七旬老人的根雕情結
孫維凡,一位七旬老人,退休前在唐鋼工作。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記者來到鋼豐樓,拜訪根雕創作愛好者孫維凡。走進他的家中,只見數不清的根雕藝術品擺放在墻上、桌上、門后,或如猛獸張牙舞爪,或似飛禽展翅欲飛,容萬千景物于方寸,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行走在這些形態各異、千奇百怪的根雕中,觀者有行云流水、“別有洞天”的感覺。
初試牛刀,與樹根結緣
從小喜愛美術,卻沒能從事美術專業是這位老人的遺憾。當年,在公司基層工作時,老人發現了生產時使用的木柴中摻雜著很多樹根,有些竟有千曲萬幻的造型。他每次經過這些樹根都有所發現,從此產生了制作根雕的嘗試。他翻閱了大量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并到外地參觀學習,刻苦鉆研。從此,他的根雕作品由小到大,由簡到繁,涉獵之初的兩三年里,他創作了人物、動物、山景、花卉和生活實用根雕藝術品近百件。他如魔似癡,深深迷上了根雕創作。
重在發現,化腐朽為神奇
黑格爾說:“藝術美要高于自然。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心靈和它的產品比自然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神趣各異的樹根形態,孫維凡憑借生活的底蘊和對藝術美的理解,從頑劣腐朽的樹根上挖掘和創造美。那些斑駁虬結的枯木斷根在他的慧眼相識下,幻化成一件件傳神的藝術品。叫“大魚”的根雕如怒躍之鯉,頭朝上尾朝下,圓張大嘴似在對天咆哮;“鶴與龜”妙趣橫生,伸直脖頸隨時準備出擊的鶴和欲伸頭又縮回的龜相持,令人浮想聯翩。一個大樹根,孫維凡在它的根部雕上一只蹲著的狐貍,正貪婪而狡猾地仰望樹冠;樹枝上,一只烏鴉叼著一塊肉牞正在傾聽狐貍的花言巧語。這一造型自然讓人聯想到“狐貍與烏鴉”的寓言故事。一個細樹根,老人將它琢成母女,手拉手、情依依,女兒掩面而泣難割難舍之情躍然根上。題名也頗具匠心:媽媽要我出嫁。
在1991年全國第三屆優秀根藝作品大展中,孫維凡的《人源》榮獲“劉開渠根藝獎”銅牌獎。這件作品線條粗獷洗練,古猿人顧盼的雙眼和微妙的面部表情沒加任何雕琢,純是天然紋理。在章法構思上,老人借鑒了中國畫中以虛當實的大寫意筆法,只見古猿人若喜若嗔聳肩曲臂斜倚石上,而軀干部分則完全舍去任由觀者遐思馳想。此件作品所以能在千百件精美大型的展品中脫穎而出,就得益于天工造化,自然生成。
今年國慶前夕,孫維凡為迎接新中國60華誕,特意趕制了名為“天工地造”的特大型根雕牗寬4米,高1.5米牘作品。根的正面是根榴實體,如蛟龍行云,似百獸聚首,氣勢磅礴,變化萬千;背面細根連理,盤根錯節,縱橫交錯,如蜘蛛絲網,似竹籬柴扉,疏密有致,巧奪天工。
效法自然,追求“根味”
“根雕根雕,七分自然三分雕。”“雕是減法,塑是加法,根雕是加減法并用。”孫維凡如是說。老人認為,“質樸”“根味”是根雕之魂。根雕藝術的不同源于材料的不同,根藝必須體現出根的特點。想制作出“千姿百態、野趣天成”的作品,匠心獨運尤為重要。給樹根“相面”,老人常常苦思冥索揣摩構思,動刀時慎之又慎,力求達到“無刀”的境界,保留材料原形的天趣。在老人幾百件作品中,無不橫溢著質樸、粗獷、去雕飾的個性美。老人的根雕藝術,遵循“重發現、輕雕刻”的原則。堅持師法自然、尊重自然、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揚優避劣、廢中取用、拙中襯美的思想,把“發現”貫穿于尋根、審型、定式、施藝的全過程。寧要自然形成的“似象”,不要匠氣十足的“很象”。老人的許多作品,未動一刀一鋸,都是天公造化,自然生成。多次在北京和省內的展覽中獲獎,許多專家嘆賞后給予很高的評介。書法家謝德萍嘆羨之余,書“天趣”二字相贈。就連日本根藝愛好者也曾慕名來到老人家中談藝求經。
潛心創作,感悟人生
根雕是一種發現藝術。如同亂石中找礦藏;草叢中尋藥材;蕓蕓眾生中發現能者。孫維凡說:“當在枝杈叢生的廢棄根上發現一個物相‘美’時,經過剪裁雕琢,去腐存精,依形賦神,便可成就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本來是塊制物不成材,燒火不能劈,堆放占地方的廢物,而成為一件登堂入室、使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并且,在發現和制作根雕的過程中,通過反復揣摩,潛心探索、精心制作,悉心養護,獲得一個根中精品時,自己也會受到磨練,開啟心智。并從中得到教益,悟出點做人、處世的道理來。”
老人認為,人亦如根。人群中也有象樹根一樣“榆木疙瘩難劈的柴”,為人所不恥,所厭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制根者對待“難雕的朽根”一樣,對人對物棄短任長、避劣用優。那么社會上便不會有廢棄之物,便沒有無用之人。社會將會更友善、更和諧。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記者來到鋼豐樓,拜訪根雕創作愛好者孫維凡。走進他的家中,只見數不清的根雕藝術品擺放在墻上、桌上、門后,或如猛獸張牙舞爪,或似飛禽展翅欲飛,容萬千景物于方寸,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行走在這些形態各異、千奇百怪的根雕中,觀者有行云流水、“別有洞天”的感覺。
初試牛刀,與樹根結緣
從小喜愛美術,卻沒能從事美術專業是這位老人的遺憾。當年,在公司基層工作時,老人發現了生產時使用的木柴中摻雜著很多樹根,有些竟有千曲萬幻的造型。他每次經過這些樹根都有所發現,從此產生了制作根雕的嘗試。他翻閱了大量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并到外地參觀學習,刻苦鉆研。從此,他的根雕作品由小到大,由簡到繁,涉獵之初的兩三年里,他創作了人物、動物、山景、花卉和生活實用根雕藝術品近百件。他如魔似癡,深深迷上了根雕創作。
重在發現,化腐朽為神奇
黑格爾說:“藝術美要高于自然。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心靈和它的產品比自然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神趣各異的樹根形態,孫維凡憑借生活的底蘊和對藝術美的理解,從頑劣腐朽的樹根上挖掘和創造美。那些斑駁虬結的枯木斷根在他的慧眼相識下,幻化成一件件傳神的藝術品。叫“大魚”的根雕如怒躍之鯉,頭朝上尾朝下,圓張大嘴似在對天咆哮;“鶴與龜”妙趣橫生,伸直脖頸隨時準備出擊的鶴和欲伸頭又縮回的龜相持,令人浮想聯翩。一個大樹根,孫維凡在它的根部雕上一只蹲著的狐貍,正貪婪而狡猾地仰望樹冠;樹枝上,一只烏鴉叼著一塊肉牞正在傾聽狐貍的花言巧語。這一造型自然讓人聯想到“狐貍與烏鴉”的寓言故事。一個細樹根,老人將它琢成母女,手拉手、情依依,女兒掩面而泣難割難舍之情躍然根上。題名也頗具匠心:媽媽要我出嫁。
在1991年全國第三屆優秀根藝作品大展中,孫維凡的《人源》榮獲“劉開渠根藝獎”銅牌獎。這件作品線條粗獷洗練,古猿人顧盼的雙眼和微妙的面部表情沒加任何雕琢,純是天然紋理。在章法構思上,老人借鑒了中國畫中以虛當實的大寫意筆法,只見古猿人若喜若嗔聳肩曲臂斜倚石上,而軀干部分則完全舍去任由觀者遐思馳想。此件作品所以能在千百件精美大型的展品中脫穎而出,就得益于天工造化,自然生成。
今年國慶前夕,孫維凡為迎接新中國60華誕,特意趕制了名為“天工地造”的特大型根雕牗寬4米,高1.5米牘作品。根的正面是根榴實體,如蛟龍行云,似百獸聚首,氣勢磅礴,變化萬千;背面細根連理,盤根錯節,縱橫交錯,如蜘蛛絲網,似竹籬柴扉,疏密有致,巧奪天工。
效法自然,追求“根味”
“根雕根雕,七分自然三分雕。”“雕是減法,塑是加法,根雕是加減法并用。”孫維凡如是說。老人認為,“質樸”“根味”是根雕之魂。根雕藝術的不同源于材料的不同,根藝必須體現出根的特點。想制作出“千姿百態、野趣天成”的作品,匠心獨運尤為重要。給樹根“相面”,老人常常苦思冥索揣摩構思,動刀時慎之又慎,力求達到“無刀”的境界,保留材料原形的天趣。在老人幾百件作品中,無不橫溢著質樸、粗獷、去雕飾的個性美。老人的根雕藝術,遵循“重發現、輕雕刻”的原則。堅持師法自然、尊重自然、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揚優避劣、廢中取用、拙中襯美的思想,把“發現”貫穿于尋根、審型、定式、施藝的全過程。寧要自然形成的“似象”,不要匠氣十足的“很象”。老人的許多作品,未動一刀一鋸,都是天公造化,自然生成。多次在北京和省內的展覽中獲獎,許多專家嘆賞后給予很高的評介。書法家謝德萍嘆羨之余,書“天趣”二字相贈。就連日本根藝愛好者也曾慕名來到老人家中談藝求經。
潛心創作,感悟人生
根雕是一種發現藝術。如同亂石中找礦藏;草叢中尋藥材;蕓蕓眾生中發現能者。孫維凡說:“當在枝杈叢生的廢棄根上發現一個物相‘美’時,經過剪裁雕琢,去腐存精,依形賦神,便可成就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本來是塊制物不成材,燒火不能劈,堆放占地方的廢物,而成為一件登堂入室、使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并且,在發現和制作根雕的過程中,通過反復揣摩,潛心探索、精心制作,悉心養護,獲得一個根中精品時,自己也會受到磨練,開啟心智。并從中得到教益,悟出點做人、處世的道理來。”
老人認為,人亦如根。人群中也有象樹根一樣“榆木疙瘩難劈的柴”,為人所不恥,所厭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制根者對待“難雕的朽根”一樣,對人對物棄短任長、避劣用優。那么社會上便不會有廢棄之物,便沒有無用之人。社會將會更友善、更和諧。
相關文章
-
老年人旅游的好處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應該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方式來旅游,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老年人的身體,更
-
老年人經常旅游有什么好處老年人經常旅游有什么好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為了一種生活情趣。很多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也愛上了到處旅游,老年人旅游有
-
老年人常旅游 其實也可以有益身心健康在現在的生活中,而且很多老年人也是工作了一輩子,而且感覺自己退休了以后也是沒有任何的事情去做,非常的不適合,而且也會影響
-
老人旅游的好處有哪些呢雖然老人的身體在逐漸的衰老,但大家不能由此失去對戶外運動的有效鍛煉,時常出去陪兒女進行一番旅游,不僅對促進身體血液循環、
-
老人假期出游有哪些注意事項“五一端午”正值旅游的最佳時節,出游是件讓人高興的事,既有益于身體健康,又能長見識。但是,專家提醒,為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