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午餐在10元左右 老人需要什么樣的老飯桌?
目前,北京市共有400余家老年飯桌。自明年1月1日“九養政策”施行后,全市將有近30萬名80歲以上老人,每月都能領到100元的社會養老助殘服務券,可以選擇在社區內的老年飯桌進行消費,那么對于現有的這些老年飯桌,老人們是否感到滿意?在老人們心里,到底什么樣的老飯桌能夠真正滿足他們的需求呢?
記者走訪調查了10家社區老年飯桌后發現,目前全市老年飯桌一頓午餐定價普遍在10元左右,但是據北京市一項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大多數老年人愿意承受的自費送餐標準低于8元。除價格因素外,記者發現,老人們對于老飯桌的飲食能否少油少鹽、注意營養搭配,送餐能否做好保溫,以及實地就餐能否提供個性化貼心服務普遍存在要求。
蓋飯加貼心
贏得“老主顧”
兩頓11元
人人都叫好
調查地點 大方家胡同“伏櫪餐廳”
中午,家住東城區竹竿社區的李大爺,來到位于大方家胡同口的老年飯桌“伏櫪餐廳”,像對暗號似的跟服務員說一聲:“還是老三樣兒。”幾分鐘后,服務員將一盤五香豆腐絲和一瓶“小二”端到李大爺面前,還特意把醋瓶從別桌挪了過來,“豆腐絲兒加醋,沒錯吧?” 一邊兒說著,一邊給豆腐絲澆上了醋。李大爺樂滋滋地擰開“小二”:“還是你最了解我。”
李大爺是“伏櫪餐廳”的?,幾乎每天中午這里都能見到他。李大爺幾年前得了腦血栓,腿腳不好卻還堅持拄著拐杖慢慢溜達到這里用餐。每頓飯一個5元的涼菜,一個8元的蓋飯,讓他覺得滿意。服務員都知道老爺子得過腦血栓,多吃醋可以軟化血管,于是每次都會將一個醋瓶放在他跟前。
每位老人點菜前,服務員都會特別加問一句,是否得少鹽、少糖或者燉爛。除了為老人炒好每一道菜,用心為老人服務更是老板劉建波每天都會叮囑的事兒。見到老人進門要上前攙扶,老人提意見不準還嘴,不準和老人吵架……一項項明文規定讓服務員們個個裝著一顆愛老的心,為老人們提供了最貼心的服務。
兩頓11元
人人都叫好
調查地點 宣武門西里社區
“我們這兒有個人人都說好的老年飯桌!”82歲的李兆希給本報寫來了表揚信說,宣武門西里社區居委會在家門口辦起了老年飯桌,為他這樣的空巢老人們解決了吃飯的難題。
李兆;加心X血栓,行動不便。今年,他的妻子王桂貞因為摔傷了腰,不能做飯,兒女們開始輪流請假跑來給他們做飯。自從得知樓下有個老年飯桌,兩口子便成了這里的“?”,幾乎一頓也沒有落下。
最讓老兩口滿意的還是價格。這里午餐、晚餐加起來只要11元,這也是記者調查的10家社區老年飯桌中最為優惠的組合價格,因此固定在此就餐的23位老人個個豎起大拇指叫好。正是由于價格實惠,打飯回家的人多了,經營者還被迫在墻上張貼規定說,打飯回家要限量,否則就廚師一人忙不過來。
記者調查當天的中午,廚師周艷芹準備了西紅杮炒雞蛋、扁豆燜肉、素什錦和肉湯燉胡蘿卜四個菜。從她張貼在墻上的一周菜譜就能看出,午餐四菜一湯,講究葷素搭配,從不重樣兒,晚餐則講究干稀結合,配以小菜,清淡爽口。
“閨女說要接我上她家住我都不去,因為我愛吃‘老飯桌’的菜。”83歲的崔之芳說,除了今年兩次因腦血栓住院外,3年來她從沒有錯過一頓這里的飯菜。事實上,住院期間,她都想念這里綿軟的飯菜,因為醫院的菜不夠軟,也“嚼不動”。更讓崔之芳稱道的是,今年她因患皰疹不能吃香菜,周艷芹還特地事先給她盛了一碗沒有香菜的湯,“如此貼心地按老人實際需求來做菜,平時少油少鹽就更不必說了”。
補貼無奈減少
訂餐數量陡降
調查地點 龍潭街道“陽光午餐”
走進龍潭街道位于光明北里社區的“陽光午餐”的小飯桌,溫馨的氣息撲面而來:3張鋪著方格桌布的小桌上擺著花瓶,送餐用的保溫桶、熱飯菜用的微波爐、電磁爐整齊地放在角落里,暖暖的陽光從窗外照進來,成了名副其實的“陽光午餐”。
目前“陽光午餐”有十幾位固定訂餐的老人。為他們供餐的是一個為小學提供午餐的公司。每個工作日的中午11時30分左右,社區志愿者小夏都會蹬著三輪車,去社區附近的小學取來當天的午飯,在社區工作者的幫助下,一部分分發給這里的老人,一部分送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里。
四菜一湯,有葷有素,除了米飯、烙餅還有酸奶水果,這樣的搭配讓老人們非常滿意。然而,賈文越卻一直琢磨不透:社區里那么多老人,怎么只有十幾位老人來老年飯桌呢?于是,她開始了調查走訪。原來社區里大多老人退休金不高,每月除了維持基本生活外,還得看病買藥,吃飯自然節省得多。10元一份的飯菜對于他們來說,有些難以承受。與街道溝通后,社區決定動用社區公益基金,對每份價格為10元的午餐補貼4元,剩下的6元由老人自己掏。然而,今年9月起,由于社區負擔較重,補貼降至每份2元后,老人訂餐的數量一下子直線下降。
12元送餐上門
老人還得熱菜
調查地點 交道口街道
85歲的吳瑪(化名)家住菊兒胡同。早在2005年,居委會口頭通知她家門口要辦老年飯桌起,她就念叨著這事兒,沒成想這“老飯桌”一直就沒辦起來。眼看著兒子總跑過來給自己做飯不是個事兒,她開始琢磨著:“要不,我也學老姐姐訂一下飯?”
吳瑪的姐姐今年90歲了,住在不遠處的北新橋街道。兩位老人經常通電話嘮嗑兒,每次最讓吳瑪羨慕的是,姐姐每天都會從北新橋街道訂飯,因為最低只要6塊錢就夠了,送飯上門只要1塊錢。相比之下,她要是拿起電話訂飯,10元餐費送上門再多付兩元錢送餐費,這樣一頓飯得花12元錢,是姐姐花銷的兩倍,她只能選擇偶爾讓人送飯。
“我這人飯量不算大,可這菜兒將將夠吃。”吳瑪比畫著一個中間有隔擋的普通塑料飯盒說,當天中午送來的菜是一葷一素:一邊是排骨,另一邊是土豆加辣椒,主食是倆大饅頭。雖說這菜做得是不咸不油也軟乎,可就是讓她覺得“少了點兒”,而倆大饅頭她只吃“半拉”就夠了。
吳瑪家的微波爐派上了大用場,現在天冷,普通飯盒裝著的飯菜送到她家里,早就不熱乎了。于是,她按兒子說的那樣用微波爐把飯菜熱一下,這樣不碰火,也能讓兒子放心。
記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目前以送餐為主的廣外街道居家養老中心,一份午餐送上門的價格同樣是12元,但是這里送餐用的是不銹鋼保溫飯盒,有效地解決了冬天送餐不熱的問題,深受老人們的歡迎。
記者走訪調查了10家社區老年飯桌后發現,目前全市老年飯桌一頓午餐定價普遍在10元左右,但是據北京市一項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大多數老年人愿意承受的自費送餐標準低于8元。除價格因素外,記者發現,老人們對于老飯桌的飲食能否少油少鹽、注意營養搭配,送餐能否做好保溫,以及實地就餐能否提供個性化貼心服務普遍存在要求。
蓋飯加貼心
贏得“老主顧”
兩頓11元
人人都叫好
調查地點 大方家胡同“伏櫪餐廳”
中午,家住東城區竹竿社區的李大爺,來到位于大方家胡同口的老年飯桌“伏櫪餐廳”,像對暗號似的跟服務員說一聲:“還是老三樣兒。”幾分鐘后,服務員將一盤五香豆腐絲和一瓶“小二”端到李大爺面前,還特意把醋瓶從別桌挪了過來,“豆腐絲兒加醋,沒錯吧?” 一邊兒說著,一邊給豆腐絲澆上了醋。李大爺樂滋滋地擰開“小二”:“還是你最了解我。”
李大爺是“伏櫪餐廳”的?,幾乎每天中午這里都能見到他。李大爺幾年前得了腦血栓,腿腳不好卻還堅持拄著拐杖慢慢溜達到這里用餐。每頓飯一個5元的涼菜,一個8元的蓋飯,讓他覺得滿意。服務員都知道老爺子得過腦血栓,多吃醋可以軟化血管,于是每次都會將一個醋瓶放在他跟前。
每位老人點菜前,服務員都會特別加問一句,是否得少鹽、少糖或者燉爛。除了為老人炒好每一道菜,用心為老人服務更是老板劉建波每天都會叮囑的事兒。見到老人進門要上前攙扶,老人提意見不準還嘴,不準和老人吵架……一項項明文規定讓服務員們個個裝著一顆愛老的心,為老人們提供了最貼心的服務。
兩頓11元
人人都叫好
調查地點 宣武門西里社區
“我們這兒有個人人都說好的老年飯桌!”82歲的李兆希給本報寫來了表揚信說,宣武門西里社區居委會在家門口辦起了老年飯桌,為他這樣的空巢老人們解決了吃飯的難題。
李兆;加心X血栓,行動不便。今年,他的妻子王桂貞因為摔傷了腰,不能做飯,兒女們開始輪流請假跑來給他們做飯。自從得知樓下有個老年飯桌,兩口子便成了這里的“?”,幾乎一頓也沒有落下。
最讓老兩口滿意的還是價格。這里午餐、晚餐加起來只要11元,這也是記者調查的10家社區老年飯桌中最為優惠的組合價格,因此固定在此就餐的23位老人個個豎起大拇指叫好。正是由于價格實惠,打飯回家的人多了,經營者還被迫在墻上張貼規定說,打飯回家要限量,否則就廚師一人忙不過來。
記者調查當天的中午,廚師周艷芹準備了西紅杮炒雞蛋、扁豆燜肉、素什錦和肉湯燉胡蘿卜四個菜。從她張貼在墻上的一周菜譜就能看出,午餐四菜一湯,講究葷素搭配,從不重樣兒,晚餐則講究干稀結合,配以小菜,清淡爽口。
“閨女說要接我上她家住我都不去,因為我愛吃‘老飯桌’的菜。”83歲的崔之芳說,除了今年兩次因腦血栓住院外,3年來她從沒有錯過一頓這里的飯菜。事實上,住院期間,她都想念這里綿軟的飯菜,因為醫院的菜不夠軟,也“嚼不動”。更讓崔之芳稱道的是,今年她因患皰疹不能吃香菜,周艷芹還特地事先給她盛了一碗沒有香菜的湯,“如此貼心地按老人實際需求來做菜,平時少油少鹽就更不必說了”。
補貼無奈減少
訂餐數量陡降
調查地點 龍潭街道“陽光午餐”
走進龍潭街道位于光明北里社區的“陽光午餐”的小飯桌,溫馨的氣息撲面而來:3張鋪著方格桌布的小桌上擺著花瓶,送餐用的保溫桶、熱飯菜用的微波爐、電磁爐整齊地放在角落里,暖暖的陽光從窗外照進來,成了名副其實的“陽光午餐”。
目前“陽光午餐”有十幾位固定訂餐的老人。為他們供餐的是一個為小學提供午餐的公司。每個工作日的中午11時30分左右,社區志愿者小夏都會蹬著三輪車,去社區附近的小學取來當天的午飯,在社區工作者的幫助下,一部分分發給這里的老人,一部分送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里。
四菜一湯,有葷有素,除了米飯、烙餅還有酸奶水果,這樣的搭配讓老人們非常滿意。然而,賈文越卻一直琢磨不透:社區里那么多老人,怎么只有十幾位老人來老年飯桌呢?于是,她開始了調查走訪。原來社區里大多老人退休金不高,每月除了維持基本生活外,還得看病買藥,吃飯自然節省得多。10元一份的飯菜對于他們來說,有些難以承受。與街道溝通后,社區決定動用社區公益基金,對每份價格為10元的午餐補貼4元,剩下的6元由老人自己掏。然而,今年9月起,由于社區負擔較重,補貼降至每份2元后,老人訂餐的數量一下子直線下降。
12元送餐上門
老人還得熱菜
調查地點 交道口街道
85歲的吳瑪(化名)家住菊兒胡同。早在2005年,居委會口頭通知她家門口要辦老年飯桌起,她就念叨著這事兒,沒成想這“老飯桌”一直就沒辦起來。眼看著兒子總跑過來給自己做飯不是個事兒,她開始琢磨著:“要不,我也學老姐姐訂一下飯?”
吳瑪的姐姐今年90歲了,住在不遠處的北新橋街道。兩位老人經常通電話嘮嗑兒,每次最讓吳瑪羨慕的是,姐姐每天都會從北新橋街道訂飯,因為最低只要6塊錢就夠了,送飯上門只要1塊錢。相比之下,她要是拿起電話訂飯,10元餐費送上門再多付兩元錢送餐費,這樣一頓飯得花12元錢,是姐姐花銷的兩倍,她只能選擇偶爾讓人送飯。
“我這人飯量不算大,可這菜兒將將夠吃。”吳瑪比畫著一個中間有隔擋的普通塑料飯盒說,當天中午送來的菜是一葷一素:一邊是排骨,另一邊是土豆加辣椒,主食是倆大饅頭。雖說這菜做得是不咸不油也軟乎,可就是讓她覺得“少了點兒”,而倆大饅頭她只吃“半拉”就夠了。
吳瑪家的微波爐派上了大用場,現在天冷,普通飯盒裝著的飯菜送到她家里,早就不熱乎了。于是,她按兒子說的那樣用微波爐把飯菜熱一下,這樣不碰火,也能讓兒子放心。
記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目前以送餐為主的廣外街道居家養老中心,一份午餐送上門的價格同樣是12元,但是這里送餐用的是不銹鋼保溫飯盒,有效地解決了冬天送餐不熱的問題,深受老人們的歡迎。
相關文章
-
老年人旅游的好處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應該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方式來旅游,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老年人的身體,更
-
老年人經常旅游有什么好處老年人經常旅游有什么好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為了一種生活情趣。很多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也愛上了到處旅游,老年人旅游有
-
老年人常旅游 其實也可以有益身心健康在現在的生活中,而且很多老年人也是工作了一輩子,而且感覺自己退休了以后也是沒有任何的事情去做,非常的不適合,而且也會影響
-
老人旅游的好處有哪些呢雖然老人的身體在逐漸的衰老,但大家不能由此失去對戶外運動的有效鍛煉,時常出去陪兒女進行一番旅游,不僅對促進身體血液循環、
-
老人假期出游有哪些注意事項“五一端午”正值旅游的最佳時節,出游是件讓人高興的事,既有益于身體健康,又能長見識。但是,專家提醒,為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