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養老觀改變 自費休養的養老機構何時來到身邊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養老問題成為一個熱點,多名代表、委員就養老問題提出建議。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表示,今年民政部將統一高齡養老津貼制度,全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貼。由此,記者聯想到了金東區孝順鎮低田讓一村尖頭弄13名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詳見本報3月5日17版相關報道),想到了高齡老人的養老問題。
養老觀念越來越新潮
今年83歲的何祖森老人是金東區孝順鎮低田讓一村老年協會的會長,他有三兒兩女,曾經當過干部,生活目前尚能自理,如今一個人守著老屋快快樂樂地過日子。上周記者去采訪時,他的一個想法讓記者無比驚訝。他說,吃不飽或者穿爛衣服或者沒有房屋住的老人,村里現在幾乎沒有了。老人們都希望自己能過得健康、快樂、平安。但是年齡越來越大,養老始終是個回避不了的話題,子女都有自己的家,老人又不愿意成為年輕人的負擔。因此,他很期待身邊有一個養老的地方,有人照顧生活,有人護理保健,還有很多朋友一起聊天、娛樂,“這樣的好去處,哪怕是要自己掏錢都無所謂”。
有何祖森這樣想法的老人還不少。今年77歲的方翠娥老人,是金東區塘雅鎮的退休干部。記者年前采訪過她,知道她已經當太婆了,有一個四代同堂的家。但是,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她選擇到市社會福利中心休養。如今她的最大愿望是,希望自己身體健康。
“我這輩子就住這里了。”方翠娥已經把社會福利中心當成了“家”。她說,住到社會福利中心兩年多了,她越來越喜歡那兒了。唱歌、跳舞、看戲、做保健操,每天的生活很豐富,食堂有飯吃,衣服有人洗,自己不用搞衛生,還有護理人員隨時可以過來照顧一下,另外,很多老人住一起,有說有笑很開心,生活一點也不孤單。唯一不足的就是,福利中心離家有點遠,子女、親戚等過來看望一趟不方便。
有人說,以前有的老人為了面子,不敢也不愿意住養老院。現在觀念改變了,有的老人把住養老院當成一種時尚的養老方式。
金華市養老機構有多少?
根據市老齡委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底,全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75.39萬人,占總人口的16.26%,8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0.92萬人,百歲老人有72位。老齡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今后及更長時期,金華市老年人口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并將呈現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趨勢顯著、農村養老資源減少等特點。
全國人大代表李國玲認為,中國社會主要的養老模式是家庭式養老,但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兩個年輕人負擔四個老人的養老重任,無力、無暇應對的問題日益凸顯。在金華市也有不少人認為,自費到養老機構養老,將是一個趨勢。
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金華市目前社會福利養老機構有103家,除22家是民辦的外,其余全是農村敬老院,共有床位1.6萬張。因此,談及金華市養老機構的現狀時,有關工作人員表示,養老機構主要在于公立敬老院。不過,最近幾年,東陽、永康等縣(市、區)涌現了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機構的熱情。民辦養老機構在市區則相對欠缺,據了解,目前市區只有橄欖山苑一家民辦養老院。
何祖森老人說,如果村附近就有一所養老機構的話,他相信尖頭弄不少老人和他一樣,“很愿意去休養”。金東區民政局副局長邵建新告訴記者,目前金東區有11家鄉鎮敬老院,但尚無專門供老人自費休養的養老機構。
我省曾經出臺《關于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通知》,就民營機構進入社會福利領域,明確提到“要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養老服務業準入制度,積極支持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興辦養老服務業,形成能滿足各類老年群體多層次、多樣化服務需求的養老服務新格局”。
村里就有老年公寓
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孝順鎮堰頭村有一所老年公寓。昨天上午,記者到達該老年公寓時,77歲的楊美蘭和78歲的季芳有夫妻正坐在“家”門口,一邊曬太陽、一邊做來料加工活。老人說,老年公寓就是他們的家,村上其他老人也住在這里,大家住一起相互有個照應,很有伴,挺好的。
據該村支部書記姜發英介紹,該老年公寓于2003年建立,目的在于解決舊房拆遷后無房可住的老人的居住問題。目前該老年公寓共有11戶共19名老人入住。村里的政策是,80歲以上沒有房子居住的老人免費入住,60歲以上80歲以下,根據居住套房大小,按每人每月大房4元、小房2元收費。入住老人生活自理,不能自己做飯吃的老人,子女會按時送飯過來。
姜發英說,老年公寓基本上屬于公益性質,不是說村集體多富有,很大程度在于,村里一些公務員以及私企老板等社會資源的幫助和支持。如今,老人們住在這里很和睦,相互照應,晚年過得很安穩。
“以后老人住老年公寓是大勢所趨,我們的老年公寓以后還會大有作為。”孝順鎮鎮南辦事處堰頭村聯村干部邢福新說。
養老觀念越來越新潮
今年83歲的何祖森老人是金東區孝順鎮低田讓一村老年協會的會長,他有三兒兩女,曾經當過干部,生活目前尚能自理,如今一個人守著老屋快快樂樂地過日子。上周記者去采訪時,他的一個想法讓記者無比驚訝。他說,吃不飽或者穿爛衣服或者沒有房屋住的老人,村里現在幾乎沒有了。老人們都希望自己能過得健康、快樂、平安。但是年齡越來越大,養老始終是個回避不了的話題,子女都有自己的家,老人又不愿意成為年輕人的負擔。因此,他很期待身邊有一個養老的地方,有人照顧生活,有人護理保健,還有很多朋友一起聊天、娛樂,“這樣的好去處,哪怕是要自己掏錢都無所謂”。
有何祖森這樣想法的老人還不少。今年77歲的方翠娥老人,是金東區塘雅鎮的退休干部。記者年前采訪過她,知道她已經當太婆了,有一個四代同堂的家。但是,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她選擇到市社會福利中心休養。如今她的最大愿望是,希望自己身體健康。
“我這輩子就住這里了。”方翠娥已經把社會福利中心當成了“家”。她說,住到社會福利中心兩年多了,她越來越喜歡那兒了。唱歌、跳舞、看戲、做保健操,每天的生活很豐富,食堂有飯吃,衣服有人洗,自己不用搞衛生,還有護理人員隨時可以過來照顧一下,另外,很多老人住一起,有說有笑很開心,生活一點也不孤單。唯一不足的就是,福利中心離家有點遠,子女、親戚等過來看望一趟不方便。
有人說,以前有的老人為了面子,不敢也不愿意住養老院。現在觀念改變了,有的老人把住養老院當成一種時尚的養老方式。
金華市養老機構有多少?
根據市老齡委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底,全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75.39萬人,占總人口的16.26%,8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0.92萬人,百歲老人有72位。老齡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今后及更長時期,金華市老年人口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并將呈現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趨勢顯著、農村養老資源減少等特點。
全國人大代表李國玲認為,中國社會主要的養老模式是家庭式養老,但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兩個年輕人負擔四個老人的養老重任,無力、無暇應對的問題日益凸顯。在金華市也有不少人認為,自費到養老機構養老,將是一個趨勢。
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金華市目前社會福利養老機構有103家,除22家是民辦的外,其余全是農村敬老院,共有床位1.6萬張。因此,談及金華市養老機構的現狀時,有關工作人員表示,養老機構主要在于公立敬老院。不過,最近幾年,東陽、永康等縣(市、區)涌現了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機構的熱情。民辦養老機構在市區則相對欠缺,據了解,目前市區只有橄欖山苑一家民辦養老院。
何祖森老人說,如果村附近就有一所養老機構的話,他相信尖頭弄不少老人和他一樣,“很愿意去休養”。金東區民政局副局長邵建新告訴記者,目前金東區有11家鄉鎮敬老院,但尚無專門供老人自費休養的養老機構。
我省曾經出臺《關于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通知》,就民營機構進入社會福利領域,明確提到“要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養老服務業準入制度,積極支持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興辦養老服務業,形成能滿足各類老年群體多層次、多樣化服務需求的養老服務新格局”。
村里就有老年公寓
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孝順鎮堰頭村有一所老年公寓。昨天上午,記者到達該老年公寓時,77歲的楊美蘭和78歲的季芳有夫妻正坐在“家”門口,一邊曬太陽、一邊做來料加工活。老人說,老年公寓就是他們的家,村上其他老人也住在這里,大家住一起相互有個照應,很有伴,挺好的。
據該村支部書記姜發英介紹,該老年公寓于2003年建立,目的在于解決舊房拆遷后無房可住的老人的居住問題。目前該老年公寓共有11戶共19名老人入住。村里的政策是,80歲以上沒有房子居住的老人免費入住,60歲以上80歲以下,根據居住套房大小,按每人每月大房4元、小房2元收費。入住老人生活自理,不能自己做飯吃的老人,子女會按時送飯過來。
姜發英說,老年公寓基本上屬于公益性質,不是說村集體多富有,很大程度在于,村里一些公務員以及私企老板等社會資源的幫助和支持。如今,老人們住在這里很和睦,相互照應,晚年過得很安穩。
“以后老人住老年公寓是大勢所趨,我們的老年公寓以后還會大有作為。”孝順鎮鎮南辦事處堰頭村聯村干部邢福新說。
相關文章
-
老年人旅游的好處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應該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方式來旅游,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老年人的身體,更
-
老年人經常旅游有什么好處老年人經常旅游有什么好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為了一種生活情趣。很多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也愛上了到處旅游,老年人旅游有
-
老年人常旅游 其實也可以有益身心健康在現在的生活中,而且很多老年人也是工作了一輩子,而且感覺自己退休了以后也是沒有任何的事情去做,非常的不適合,而且也會影響
-
老人旅游的好處有哪些呢雖然老人的身體在逐漸的衰老,但大家不能由此失去對戶外運動的有效鍛煉,時常出去陪兒女進行一番旅游,不僅對促進身體血液循環、
-
老人假期出游有哪些注意事項“五一端午”正值旅游的最佳時節,出游是件讓人高興的事,既有益于身體健康,又能長見識。但是,專家提醒,為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