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食療的四氣五味
“藥食同源”,故食物也有寒涼熱溫、辛甘酸苦咸以及食物歸經的理論。
在上古時代,食物和藥物是分不開的。當時人們處于一種以覓食為生的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和認識到許多食物既可以食用,還可以作為藥用,這類食物不但能補養身體、填腹充饑,還能醫治一些簡單的病癥。
正是由于食物也是藥物,藥物也做食用,食物也有性味歸經之分,有著良好的食養食療的效果,所以,古代醫家也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與藥物等同起來,甚至把一種食物當做一個藥方來看待。例如牛肉作為食品,能補脾胃、益氣血,古代醫家就把牛肉的功效與中藥黃芪畫上等號。又如清代醫家張璐在《本經逢原》中說:“西瓜能解太陽、陽明中喝及熱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湯之稱。”這是將一味西瓜比做清熱名方“白虎湯”。食物在中醫學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中藥有四氣五味及歸經之說,“藥食同源”,故食物也有寒涼熱溫、辛甘酸苦咸以及食物歸經的理論。
四氣:寒、涼、溫、熱
所謂四氣,又稱四性,即寒性、涼性、溫性和熱性,連同不寒不熱的平性,故也有人稱為五性。了解食物的四性,就能很好地指導人們的飲食宜忌。中醫認為,能夠治療熱證的藥物,大多屬于寒性或涼性;能夠治療寒證的藥物,大多是溫性或熱性。《神農本草經》云:“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
同樣的道理,凡熱性或溫性的食物,適宜寒證或陽氣不足之人服食;凡屬寒性或涼性食品,適宜熱證或陽氣旺盛者食用。或者說,寒證病人或陽氣不足者,忌吃寒涼性食品:熱證患者或陰虛之人,忌吃溫熱性食物。寒與涼,溫與熱,是區別其程度的差異,溫次于熱,涼次于寒。溫熱性的食物多具有溫補散寒壯陽的作用,寒涼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熱瀉火、滋陰生津的功效。平性食物是指性質比較平和的食物。
不了解食物之性,就很難明白飲食宜忌的道理。食物入口,與藥之治病同為一理,合則于人臟腑有益,不合則于人臟腑有損。
-
最適宜中老年人的5條飲食建議!必知!中老年人消化功能減弱,易引起消化不良,反復發作就會對健康產生影響,飲食養生應該怎么做呢?根據中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及營養需求
-
自制首烏茶飲用 太婆降脂不成反傷肝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都是喜歡喝一些茶飲的,那么對于我們的這個首烏茶來說,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引用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身體更加
-
老年人想要健康長壽 飲食方面需要注意5點有很多的老年人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并不知道應該選擇什么樣的事情才能夠讓我們,身體更加的健康和長壽的,那么老年人要想健康長壽
-
老人吃不下飯怎么辦 妙招助老人開胃有很多的老人在平時的時候吃不下飯,也會給我們的老年人帶來非常大的傷害的,那么我們對于老年人吃不下飯這樣的現象來說,到底應
-
老年人便秘了怎么辦?千萬別大意了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都會出現一些便秘這樣的癥狀的,那么老年人便秘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的危害也是比較多的,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