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心病的病理特征
風心病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心臟病,它是由于風濕熱反復發作累及心臟,導致心臟瓣膜損害而形成,風心病的病理有幾種說法,但還不十分明確。
風濕性心臟病屬于常見的結締組織病,由于風濕熱反復發作累及心臟,導致心臟瓣膜損害而形成:對于風濕熱的發病機理,現代醫學曾有過鏈球菌毒學說、過敏學說、病毒感染學說和毒性上一免疫學假說等等,但至今尚未十分明確,因而對積極防治風心病帶來一定的困難。
中醫學雖無此病名,根據心悸、氣急、浮腫、咯血等主要臨床表現,類似于中醫“心痹”,亦可歸屬于“驚悸”、“怔忡”或“喘證”等范疇。《黃帝內經》所載:“脈痹不己,復感于邪,內舍于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可見對本病之病因病機、證候、特征已有一定認識。之后,張仲景應用辨證施治的原則,制定了一些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劑,如真武湯、苓桂術甘湯等。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將心瘁證出現的證候特征分成心悸、喘哮、水忡等幾個階段進行論述,與本病臨床表現頗相類似。宋代陳無擇、清代沈金鰲等醫家分別對本病病理機制及癥候特征的描述,增添了部分新的內容,值得現代臨床借鑒。
現代中醫對風心病的研究,初見于1955年。在50~60年代,用傳統經驗和方法對本病進行臨床驗證觀察,報道雖不多,但其優勢已初見端倪。70年代,曾掀起過用針灸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風心病的熱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本病廣泛深人的研究,則是在80年代以后,廣大醫者在繼承古今醫家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臨床和實驗驗證,已逐步認識到外邪雖系誘發因素,而心體殘損,心脈瘀阻,陽衰血寒實為其主要病理變化。由于血液流變學改變,造成心臟負荷增加,導致全身各臟器相繼受累而引起一系列臨床危重癥。因而活血化瘀,溫通心脈已成為主要治則之一。辨證分型亦開始趨于集中統上。臨床用藥除繼續沿用經驗方外,又出現了不少自擬方劑,使療效不斷提高。同時針灸治療本病的研究較70年代更為客觀、深入。近年來又大力挖掘氣功、食療、民間單方驗方等傳統療法,均已顯示出可喜的療效。
以上就是風濕性心臟病的病理特點,醫學在發展,治療的手段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
-
心臟搭橋之后的注意事項平時大家需要盡早了解心臟病,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人會出現這種疾病,當這種疾病發生之后,還會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平時,大家需要盡
-
新天性心臟病治療方法先天性心臟病是生活當中比較常見的,而且這樣的疾病發生之后有可能會危及孩子的生命,對于這樣的疾病我們家長應該帶孩子積極做好
-
心臟病患者如何進行治療呢心臟若是出現了問題,對人們的危害是很大的,我們積極的面對這種疾病,了解一些治療方法,保持開朗的情緒,這樣對疾病恢復有幫助
-
心臟病的急救措施到底有哪些呢很多的朋友都會出現一些心臟上的問題,而心臟病是最為多見的一種,心臟病的出現導致患者的心律失常,而且心跳也會加快,在心臟病
-
心臟病的治療方式是什么呢?說到心臟病時很多人對此不是很了解,心臟病發生以后,很多的患者會感覺到這個部位很是壓抑,很多的時候感覺到呼吸出現問題,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