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婦女因為身體沒恢復容易出現“漏尿”現象,是因為盆底功能障礙導致,除此之外不少婦女產后還會伴隨陰道松弛,性生活不滿意、小腹墜脹,尿頻、子宮脫垂等癥狀。
產婦遭遇“漏雨”尷尬 盆底功能障礙導致
初為人母的Lisa最近有個難言之隱,她發現自己每次一打噴嚏,下體就會有尿液溢出,剛開始還以為是產后沒坐好月子留下的“月子病”,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漏尿”現象非但沒有減輕還出腰酸背疼,小腹墜脹的問題,無奈下來到醫院進行檢查,發現竟是盆底功能障礙問題。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女性患病率達45%以上,可是患者的就診率卻極低,某國際非營利性組織曾對10427人次進行調查,發現只有25—50%的尿失禁患者找醫生咨詢,而治療率僅10%左右。
為什么產婦成為了該病的高發人群,“形象來說盆底的功能就像吊床一樣,在會陰肛門處托起膀胱、子宮、直腸等盆腔器官,維持夫妻生活快感、排尿動作、排便等多項生理功能。”
然而,正常人在妊娠、分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對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礙。“也就是說這張‘吊床’的彈性變差,‘吊力’不足了,‘網’內的器官無法固定在正常位置,從而出現相應功能障礙,如大小便失禁、盆底臟器脫垂等。”劉主任說,盆底損傷輕者表現為產道松弛、性生活不滿意或小腹墜脹、尿頻、便秘等不適,重者可出現尿失禁、子宮脫垂、膀胱脫垂、直腸脫垂等疾病,造成難以言狀的痛苦,甚至造成家庭不和諧。
順產女性才需擔心出現盆底功能障礙?
順產女性,大多有產道擴張,肌纖維變形、張力減退,骨盆不穩定關節脫位等盆底肌肉松懈問題,對于這一點大家很容易理解,那是否盆底功能障礙只針對順產女性?剖腹產女性是否就不需要擔心了呢?劉剛主任反駁道:“的確有研究認為經陰道分娩比剖宮產分娩者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脫垂者發病率明顯增高,故陰道分娩是是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與直接損傷盆腔內筋膜支持結構和陰道壁,以及直接或間接破壞盆底肌肉和神經有關,但這并不是唯一原因。”
“妊娠、雌性激素水平下降,孕產期體重的增加等因素都是盆腔功能受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剖宮產患者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也需要做盆底康復訓練。”
產后42天,是盆底修復最佳時機
產婦在分娩后42天最好做一次盆底功能檢查,發現問題盡早治療,沒問題也要及時進行盆底康復訓練。“目前來看,大部分產后患有盆底障礙性疾病,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產后42天大部分產婦的惡露已排凈,會陰裂傷及產道粘膜破壞已基本愈合,盆底肌張力恢復,身體各部分機能在逐漸恢復。所以在產后42天進行盆底檢查和評估后,應及時開展康復訓練,減少盆底功能障礙、尿失禁及臟器脫垂疾病的發生,更好的恢復產后陰道狀態,提高性生活質量。
此外雖然盆底康復治療被稱作“產后必修課”,但事實上,早在計劃妊娠期,女性就有必要學習如何準確定位肌群、正確收縮,循序漸進、適時適量、持之以恒地進行盆底訓練。因為隨著妊娠發展,子宮慢慢增大,盆底承受的壓力和損傷也與日俱增。
針對不同盆底功能障礙癥狀選擇不同的康復訓練方式
其實,盆底功能障礙的治療并不復雜,而且治療效果很好。“輕度的病人只需在醫生的指導下自己回家做盆底肌肉的鍛煉。而中重度的病人可以在醫院接受電刺激生物反饋等的治療,以尿失禁為例,65%的人能徹底治愈,95%以上的人能緩解。”劉剛主任強調,如果不注意接受任何治療,隨著其年齡的增大,激素水平的下降,肌肉會變得越來越松弛,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癥狀也就會越來越嚴重,最后只能選擇手術治療。
目前康復訓練采取五大治療方式:
1、電子生物反饋: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生物信息原理,憑借高科技的治療儀,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針對不同病人采用不同頻率、不同脈寬、不同強度的電刺激,不同效果的生物反饋模式,結合場景反射的訓練,喚醒被損傷的盆底肌肉,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彈性,使盆底功能恢復正常,并增強陰道緊縮度,提高性生活質量,同時有利于預防、治療尿失禁、子宮脫垂、陰道松弛等盆底障礙性疾病。
2、功能性電刺激:治療原理是通過神經肌肉刺激增強肌肉的收縮能力,使盆底肌肉強度和彈性增強,同時反射性抑制膀胱興奮,使尿失禁得到完全控制。
3、運動治療:①凱格爾訓練(Kegel):有意識的對恥骨—尾骨(即肛提肌)為主的盆底肌肉群進行自主性的收縮鍛煉。反復進行縮緊肛門的動作,每次收縮不少于3s,然后放松,連續做15-30min為一組鍛煉,每日進行2-3組,6-8周為一個療程。②利用thera-band(彈力帶、彈力球、振動棒)進行鍛煉。
4、膀胱訓練:指導患者記錄每天的飲水和排尿情況,填寫膀胱功能訓練表,有意識的延遲排尿間隔,最后達到2.5—3小時排尿1次,使病人學會通過抑制尿急而延遲排尿。
5、生活方式干預:減輕體重、生活起居規律、避免強體力勞動等。(